高分报考古专业被疑没“钱”途?文科偏见再被提及,是时候打破潜在认知了!
发布时间:2020-08-06 19:22:31来源:麦可思研究
从高分报考古被疑没“钱途”,到喜提全国考古圈“团宠”、北大点赞、樊锦诗先生回信……过去一周,湖南留守女孩儿钟芳蓉和北大考古屡上热搜。
冷门专业真的不值得报考吗?湖南留守女孩儿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表示担忧和不理解,认为高分数和所选专业匹配不上,未来的前途和发展不好。对此,钟芳蓉用一句“我觉得喜欢就够了”表达了她的决心。
在这背后,不禁让我们思考,前途是衡量冷门专业的唯一标准吗?
除了对冷门专业的讨论,这一新闻也让文科专业是否有前途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不少人认为很多文科专业没有前途、发展前景不好、毕业工作也不好找,学了文科出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用。
对于“理科生入世而有用,文科生自由而无用”这一偏见,在小说《围城》中钱钟书先生有这样的描述:“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学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文理之争中,文科可谓长期落于下风。
文科生真的没“钱”途?
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学文科等于毁了自己的将来”“文科生找不到工作,赚不了大钱”的粗暴论断,我们不禁疑惑,读文科真的那么“恐怖”,那么没“钱”途吗?
麦可思曾对2017届中国本科生进行研究,把非经管类文科毕业生(具体包括:文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门类)与理科毕业生(即理学门类)的就业率、月收入、就业满意度和专业相关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初入职场的非经管类文科毕业生并非毫无优势可言。在2017届本科生中,非经管类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9.0%,比理科生(90.5%)低1.5个百分点;月收入为4483元,比理科生(4720元)低237元;就业满意度为70%,比理科生(68%)高2个百分点;专业相关度为71%,比理科生(64%)高7个百分点。
在这个尤其强调实用性的时代,人文学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春声教授,在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编著的《大学的根本》一书中,给出这样的回答——对于人文学科的“有用性”,我想打一个比方:一个家里最有用的地方是厕所,其次是厨房。家里最没用的东西,数来数去可以说是墙上挂着的那幅齐白石画的虾。但是家里有客人来了,你会带他去参观厨房和厕所吗?我想,大家坐在客厅评头论足讨论得最起劲的,恐怕还是齐白石画的虾。这就是人文学科。
很多人以文科专业毕业后没有发展前途、收入不高为由,认为读文科无用。这何尝不是一种片面的说法呢?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凡表示:“不是所有专业都可以用物质或金钱衡量,尤其那些涉及精神或是文化层面的专业和领域。它们看上去‘冷门’,但却关系到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根基。选专业做学问是件长久的事,不能太实用主义,有些时候得有些情怀。”
文科很必要但需加强培养
文科专业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文科素养培养更是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忽视方面。
国外一项调查显示,在国际上,超过半数的领导人持有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学位,而75%的商界领袖表示,最重要的职场技能都与人文学科有关,即:分析问题的能力、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另外,国外一份题为《它比专业更重要:雇主更看重高校教学和学生成功》的报告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企业高管更关心他们雇佣的员工思考、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他们获得了什么学位。同时,国外一企业CEO认为,“用人单位非常重视软技能,这恰是文科教育的基石。”
文科培养很有必要,所以近年来,“新文科”建设是这几年议论的一个热点。
2018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原先数学、物理学等基础上,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而这两年,多所理工见长的“双一流”高校在发力文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召开的“科技人文发展专家咨询会”,宣布将大力发展新文科,建设包括科学文化、应用文科以及文化传承等学科。同年,有“中国理工科最高学府”之称的清华大学也专门召开了文科工作会议,要求共同推动清华文科建设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虽说“新文科”正在全力推进中,但“新文科”具体该如何建设却值得高校深思。对此,国外大学的一些措施或许可以给我们参考。
针对当下新一代大学生更追求实用至上的特点,国外一大学近年一直在苦思冥想要如何转型,才能吸引来更多学生,同时又能保留自己文科教育传统。对此,该学院院长提出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形式、更有价值的实习实践经历,以及“一个更加连续性的学习路径”,使学生获得以前从未有过的、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2014年,该校修订了最新的学位获取条件,明确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相关的实习项目、海外学习或规定的课题研究后方可获得学位。2017年10月开始,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对29个专业进行重组,其中某些专业将被合并、撤销或获得更多支持,预计未来几年将会陆续铺开。
由于新文科计划中的一些专业有交叉,因此这种整合型教学方式非常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某个特定领域(通常是他们自己所选专业的领域)。该校期望学生在学校推崇的以新文科为导向的基础上,拓展所学知识的宽度。学生可通过选修一系列核心课程和参与学院的“联合活动”,积极探索自己选择的某个特定领域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该校的联合活动或实习实践包括研究项目、服务—学习活动、实习或游学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促使学生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提升学生解决现实世界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期待学生掌握以下技能:
☑沟通技能:口语上的、书面上的、电子化的以及数据可视化方面的沟通能力。
☑批判性思维:为寻找到答案或结论而具备的概念化、综合性、实证分析、应用和评估信息的能力。
☑系统性、设计性思维技巧:这两种技能都有多种定义方式。系统性思维通常要求学生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考察整个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互作用,各部分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一般来讲,设计性思维是一种方式方法,是通过从目标受众的角度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通常设计性思维包括几个(一般为非线性)步骤:定义、研究、构思、原型、测试和实施。
☑团队合作:和各种人一起工作,实现集体目标或能提出解决方案。
☑计算能力: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测试、编码、编程。
来源:本文由麦可思研究(ID:MyCOS_Research)整理自《光明日报》(唐芊尔、晋浩天)、中新网、《法制日报》(蒋安杰)、麦可思研究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图片进入☝)
本期责编|麦可思王捷
分享、点赞与在看,至少帮我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