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学好数理化,还能走遍天下都不怕么?

发布时间:2020-08-06 18:22:18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这些传统教育的受益者

正通过一根网线和一方屏幕,

让更优质的理科教学

和更多更广的教育普惠成为可能

最近,不少考生陆续收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今年的高考来得比以往更晚一些。经历了超长寒假、云端开学和远程上课后,全国一千多万考生步入40万个考场,迎接人生的“大考”。有人迎着暴雨劈波斩浪,有人面对考卷下笔千言,也有考生感叹高考那天“火罐很热,心很凉”.....

7月9日,就在大多数省份已经结束高考征程时,山东省“新高考”制度下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仍在进行。其中,上午8点至9点半进行的物理考试让考生“炸了锅”,尤其是其中一道关于“拔火罐”的实验题,让不少参加考试的学生吐槽难度太大,一些物理考场甚至出现空场。

10个理科生,9个栽在物理上。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新一轮高考改革,考生可从史地政、物化生中自选3门。然而,不少省份在“新高考”实行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文轻理”,物理科目选考人数呈下降趋势。

对数理化的恐惧不分国界?

“物理这样的学科,确实比较难,但它的长远价值不可忽视。”时隔多年,窦相璞提起自己当年选专业时的情形,记忆依然清晰。

2007年,他以山东省前100名、淄博市第8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我还是纠结了一下,去清华可能去不了最喜欢的物理专业,录取分数太高,最后选择了水利水电工程系。”

尽管如此,他对物理的喜爱依然不减,他描述自己“本行业是修大坝的”,而现实里,他是一位已有八年教龄的物理老师,目前担任清北网校物化教学负责人。

“物理很重要,比如国家要搞新基建,像5G技术、特高压,还有这个芯片技术,需要的人才难免都跟物理有各种关系。”在窦相璞眼中,物理的世界奇妙无比,但他也深知,对很多理科同学们来说,能在这门学科中体察到美感还要越过好几道坎:

“一个叫做思维层面,一个叫做方法层面,一个叫做理解归纳层面。这是数理化学习的痛点,就是学生往往局限在某一个阶段,出不来。比如说第一我听不懂,第二我听懂了,但是我不会做,这个就是假懂。还有我会做,但是我做不对,这个可能就是假会。”

如此精确的洞察让很多学理科的同学纷纷表示“扎心了,老铁”。事实上,不仅是物理,包括数学、化学在内的理科科目对洞察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都要求很高。

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在撰写《时间简史》的时候,出版商郑重其事地建议:“你的书里多一条数学公式,就会失去一部分读者。”根据后来《时间简史》受欢迎的程度来看,霍金当时应该充分听取了书商的建议。这也说明了,对数理化的恐惧是没有国界的。

学会思考

对窦相璞来说,物理不仅仅是存在于课本上繁杂的数据和定理,还是从万米高空盘旋落下、自由落体时脑海里闪过的一切关于速度、时间和位移的概念,这是他对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最深切的感知。

窦相璞的童年在山东淄博的农村度过。小时候在村里读小学,他经常和小伙伴去田野里逮蚂蚱、捉螃蟹。父母在地里务农,晚上麦田需要浇水,他有时还要帮忙照看。初二那年,他的姐姐考上了山东大学,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直接勾起了他对高等学府的向往。2007年,他终于如愿迈入清华大学的校门。

2012年,尽管毕业后的机会很多,他仍选择了教育行业。8年教龄,他从小学科学课、初一物理实验课,再到中高考和竞赛自主招生,他全都有所涉猎。从学霸变成老师,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了。任教以来,他去过全国各地很多学校,其中有不少百强名校,当然更多的县城乡镇中学。

窦相璞在备课

“我是从农村,包括乡镇、县城、大城市这样一路走过来的,经历过各个阶段,也非常了解每一阶段背景的学生在思考什么,很多同学都非常努力,就是缺方法、缺动力和热情。”窦相璞觉得,他能够直接触动学生有共鸣的地方,因为“非常了解他们缺失的是什么”。

他曾经带过一位来自东北的同学,物理成绩较差。在教学过程中,窦相璞发现这个同学并不是不想学,只是缺少正向的引导。于是,他从基础知识层面开始引导,一点点给这个同学正向反馈,让他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成就感和信心。最后的结果是,这位同学在中考里,满分70的物理科目考了68分。

“其实所谓的畏难,是没有找对方法。我会从思维层面上给他培养这个兴趣,从方法上去总结,从题型上进行归纳,这样去帮助他一步一步地去成长,陪他找到这个窍门。”窦相璞说。

窦相璞在课堂上

和窦相璞一样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巴宗海对此表示赞同。作为清北网校的数学老师,他认为很多同学在数学上遇到的难题,都难在“不会思考”。

巴宗海在清华大学校园里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给出长方形的长和面积,你能知道什么,其实是想让你去求宽,有些孩子直接就回答不知道。”巴宗海曾经带过一个小学生。这个孩子正面临小升初考试,家长开着一家工厂,平日里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管理,因此孩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巴宗海在课堂上

“这个孩子不善于主动思考,遇到一个难题,一般直接向老师求助。我就引导他,分析一个条件能得到什么结论,不断去启发。”这是巴宗海带过的众多学生中的一例。在他看来,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习习惯。这不仅是他的教育心得,当年,他也是靠着把这两样做到极致,才如愿进入清华大学的。

巴宗海的老家在甘肃张掖,一座教育事业并不发达的西部小城。中学时代,他印象最深的事就是自己在书桌前学习时,父亲总是坐在一旁陪着自己。这种陪伴促使他养成了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

“我没有见过学生小学很差,初中一般,高中会学得很好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童年的经历强化了他的这个观念,也促使他在教学中持续加强对学生习惯的引导。后来,巴宗海教的那个孩子转变很大,很多难题真的能做出来了,也考入了当地初中最好的实验班。

负责小初阶段数学教学的杨秀君老师同样强调思考的力量,“学习需要有股‘特别钻’的劲儿”。“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而不是把这道题真的搞明白了。其实,搞明白这道题举一反三,可能你就掌握了这一系列的题。”

杨秀君有个昵称“九九老师”。在课堂上,同学们都这么叫她。她的家乡在内蒙古大草原,她在家里排行第九,哥哥姐姐都叫她“九妹”。这种温情延续到了课堂上,她希望能够和学生亦师亦友,“不只是讲完课就结束了”。于是,“九妹”成为“九九老师”。

杨秀君喜欢让学生来讲题。在她看来,这是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让他们进步更快的办法。她觉得,学习和做题就是“搭积木”。

她经常对学生说,试题里80%都是中档题,只有20%的是高难度的。要想在考试中获胜,这80%就是必须要得到的。至于剩下的部分,相当于是一个搭积木的过程,是由一小块一小块一些基本的东西搭出来的。所以说基础打扎实,综合题无非就是把这些积木给搭起来。

她认为,学生的基础都过关了,才会带他们进行综合拔高。不然就是舍本逐末。任何解决方案,都建立在对基础的牢固掌握上。

“我上课会把一个概念讲透,比如我讲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把元究竟是什么、次究竟是什么搞明白之后,那我就立马把知识牵引到三元一次、一元二次,学生真正理解了每个知识点,做题就顺理成章了。”

“难题都是可以拆的,你把道难题拆成三步,然后就是三道简单题,然后你先写好第一步,这个习惯到高中还是会有用的,好多题目你可能第一眼看不会做,但是真的拆完之后后面的就能往下做了。”张永福是小学数学教学负责人,他同样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一“拆”一“搭”,他的解读和杨秀君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霸的华丽转身

除了负责小学数学教研,张永福还是奥数教练。当年,他以高考全省理科第8名、数学149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加上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他已经成为一名高考资深专家。

杨秀君毕业于北京大学自动化系,已经有11年教龄,累计在线授课学员10万多人,多次被评为A级优秀主讲老师。和窦相璞、巴宗海一样,他们曾经是各省市的尖子生,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在清北本硕毕业后,他们选择投身教育事业,开始了网课教育生涯。

杨秀君在北京大学

像这样从清华、北大毕业的学霸名师,在清北网校的教研教学团队里占比非常大。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在名校教育中训练出来的完备知识体系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帮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突破自我。

从学霸到老师,这些年轻人掌握的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有在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痛点深刻体察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对众多学子来说,这些老师们能够吸引到他们的除了学霸的光环,更重要的是各自独特的教学之道。

对窦相璞来说,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学生会觉得,你说到他的心坎里,你很懂他,而不是说很片面的那种片汤话。”

他认为,很多处于中游的同学在学校里都是被忽视的群体,老师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成绩特别好或特别差的学生身上。“对于这些同学,用更有针对性的办法来解决他所遇到的困惑,去鼓励他,学生就会很受触动,觉得这个老师特别理解他。”

在和学生的互动中,窦相璞清华毕业的学霸身份起了很大作用。“起码证明这条路我走通了,对这条路上拐角的地方,我都很熟。这对很多二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的学生,触动很大。”

杨秀君同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网课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每堂课人数众多。她觉得,对于80%的学生来说,课上的内容已经够用了,而对于那种学习能力超强或者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们,她会额外开一些“小灶”课,通过自己的公众号进行发布,并提供配套的文案资料。

杨秀君在课堂上设计的舒尔特方格

她喜欢把游戏和故事带入课堂。比如,把学习坐标系变成一次在藏宝图上探宝的经历,用成吉思汗的故事讲清楚最短路径问题。在她看来,每个屏幕背后的学生都是一个个活泼的个体。她也变成了大家的知心大姐姐,能够唱歌、变魔术、吹口琴,当然也少不了在题目里“挖坑”。

在张永福看来,一堂课几千人同步在线,课程的设计就显得格外关键。“这个课程要比线下课设计更多的内容,要设置更多的梯度,要抓住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

张永福在课堂上

张永福说,平台还对教学产品做了大量的创新,“我们会有技术方面的探索,把一些场景功能加进去,比如说原来的预习,可能只能是给学生发一些题做一做,那现在我们可以把他做到这个产品里面,孩子在上课的地方点开,就有一个比较趣味的动画视频,抓住他的注意力。”

“小镇青年”的教育愿景

杨秀君在北大时的专业是计算机系。至于为什么后来从事教育职业,她觉得是“成就感使然”。“我上学那会儿就在带家教,那时学生成绩提高活动那种喜悦特别让我满足。之前有个学生跟我说,如果三年都是我来教的话,他没准就进入北大成为我学弟了。”

对巴宗海来说,网课实现了他的一个愿望。在家乡读中学时,他能见到的东西非常少,基本只限于书本上。来到清华后,他发现人和人的差距特别大。从教育落后的地区走出来,他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打破地域的限制,弥合教育上的鸿沟。

怀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同是“小镇青年”的张永福老师。

张永福的家乡在福建泉州的一个偏远农村。小学时,父亲早逝,他的学费是靠跟母亲一起打工来解决的。在家乡附近的罐头厂里,他一天工作12小时,剥荔枝换取微薄的收入。此外,他还在当地的饮料厂、包装厂打过工。

“我觉得这段经历,会让我更静下心来,也会让我的韧性更足。”2004年,张永福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尽管可选的出路很多,他还是选择教育行业,因为他在“做老师中找到了意义”。

清华大学时期的张永福

虽然弥合教育鸿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通过网线打破地域隔绝,让更多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目前实现教育普惠的可行方案。

窦相璞说,如果把直播课程看成一款产品,学生参与进教学直播,也是这款产品的创作者。对学生来说,他在这个固定时空里和你一起互动,他的学习效率会有极大的提升。

“应该把北京这边优秀的师资资源,辐射到全国更多的地方,形成更普惠性的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大城市,应该放眼全国,让更多想通过教育来提升自我的同学走得更平坦一些,这是我们做网课的意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号召下,我国培养出了大量高水平的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才,为改革开放各领域的产业链建设输送了高质量的基础和关键人才。今天,从高铁建设,到移动互联网发展和5G兴起,依然离不开这些理工科领域的人才支撑。

如今,这些传统教育的受益者正通过一根网线和一方屏幕,让更优质的理科教学和更多更广的教育普惠成为可能。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