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没钱赚的大学专业,家里有矿的孩子才配选”

发布时间:2020-08-05 23:22:30来源:Vista看天下

“家境不好就别谈理想”,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我们信奉多久了?

“考这么高的分不选金融就白费了”,这个看似实用至上的想法,又被默认多久了?

或许在面对诸多“劝告”也依旧一心澄明、选择考古专业的留守女孩走入舆论视野之前,忙碌的人们都还来不及思考——

“不想着赚钱,还想什么呢?”

01

“不报个有钱途的专业,

算什么寒门‘贵子’”

留守女孩钟芳蓉选择北大考古系的新闻,几乎是一出现后,就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

概括地说,就是“劝女孩为家庭考虑、选一个好赚钱的专业”。

即便女孩父亲都发声称“支持女儿决定”,并表示“女儿对钱看得淡”了。仍有网友不依不饶地继续反驳。

并致力于论证对农村出身的女孩来说,虚浮的理想需要为赚钱与生存让步。

这样的舆论触发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反击,不仅是支持女孩的网友,就连存在感极低的考古界人士与各大文博机构都纷纷发声,鼓励她追逐考古梦。

声势浩大的应援,让争议中两派观点的交锋更为尖锐。

支持者鼓励女孩遵从兴趣、追寻理想,有人戏谑地反驳说“这可是北大,别说考古学了,就算是烤包子学我也想去”。

而反驳者认为,单说梦想不说生存,对于农村出身的女孩来说并不实际、浪费了改变个人与家庭命运的机会。

舆论的交锋发展至此,这场论战逐渐成了一场浑水,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在互不让步的观点碰撞背后,这一事件也的确杂糅了许多争议——

一方面,人们为考古这样的冷门专业到底好不好而争论:

比如考古圈的倾巢出动、少见地集体进行考古学的科普,试图向大众传递学科意义,为考古正名。

但同时,相对而言“岗位少”“工资不高”的现实质疑也随之而来。

另一方面,人们为留守家庭有没有资格追逐“风花雪月”而争论:

比如劝女孩报金融、计算机、经管、医生等“实用”学科。顺从内心这种话,没有良好的家底做支撑,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

可换个角度,这种只有富人才配追寻梦想的所谓“实用主义”论调,否定了情怀的意义,也小看了热爱一词的分量。

两个问题争论到今天,网友们唯一得出的共识也仅限于

“这可是北大的考古学,还能失业吗?”

可倘若抛去北大的光环,是个普通大学的冷门专业,恐怕就连部分支持者的立场也会动摇——

“在随时被淘汰的生活中,谁还敢谈理想主义。”

02

追捧热门专业,我们得到了什么?

在网友们争论的两个话题里,选专业这事是团理不清的乱麻,也算是争议的起点。

如果考古是个“实用”的学科,那这番争执便无从而起,只是一个经典的“寒门贵子”式故事。

显然,无论是评价学科专业,还是人生选择,“赚钱”这一因素已然排在了如今社会价值序列中的前列。

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早在十年前,高分考生报考专业的讨论就已见诸报端。

2013年的一次统计数据显示,据不完全调查,1977-2013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学专业的有288人,工商管理专业有283人。

不过当时,最开始被舆论用“《为‘钱途’还是‘前途’》”围剿的,是做出“功利化选择”的状元们。

2016年,山东省理科状元孙昊,拒绝了清北金融与管理专业的邀请,选择了理想中的中国中科院大学物理系,并就读“粒子物理”专业,算是冷门中的冷门,获得了社会的一片赞誉。

但近几年内,关于专业的风潮无疑从过度嘲讽金融系状元的一侧,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许多人开始把考高分报金融视为了一个绝对正确的常识,报了叫“正常”,没报叫“太幼稚、不现实”。

不报“实用”专业的留守女生反而被舆论围剿。

不论是对金融学状元们的无端道德批判,还是对留守女孩的质疑反驳,背后其实默认着同一套逻辑:

“热门专业信仰”

热门专业比冷门专业更实用,几乎是所有学生与家长的共识。

许多人在潜意识里相信,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就能在成功道路上先走一步。

热门冷门专业的差距焦虑甚至愈演愈烈,最后呈现出一句荒唐的话——

“冷门专业都找不到工作的。”

这套为大多数人认可的“成功经验”,已经成为了选专业时的金科玉律,成为了大网,在选专业的语境中,不断限缩着人们的想象力。

哪怕对热门专业究竟学什么、做什么毫无概念,众人也乐意跟随这一“信仰”,相信选了就能成功。

久而久之,随着志愿竞争愈发激烈,在报考的大环境中,考生意愿的重要性,甚至开始次于热门专业信仰本身。

志愿报考逐渐趋向“分配式”的运作,分高的去读金融工商,分低的去读农业哲学,违背者被视为异类,甚至被扣上“不现实、太傻”的风言风语。

等到了选择北大考古的留守女孩身上,“分配模式”甚至演绎成了更为冷漠的形式:家里有矿才学文史哲,穷人孩子学点能赚钱的。

总有人用“孩子小不懂自己喜欢什么”“热门专业一般赚钱多”来维护这套“热门专业信仰”,但不知大家是否想过,它本身便走偏了方向。

“孩子不懂自己喜欢什么”——为什么不试着推广专业指导与职业指导,别习惯于摸瞎报志愿?

“热门专业一般赚钱多”——为什么不能让考古、天文这些冷门专业能得到更多的尊重与更合适的待遇,别让“清清贫贫做科研”成为大众敢夸不敢选的另类笑料?

对热门专业的盲目崇拜隐藏了许多亟待正视的问题,同时也欺瞒了许多等待面对的风险。

“选热门专业不愁工作”——没有哪个行业能一劳永逸,“少吃苦少走弯路”的想法才最不现实。

“冷门专业没有出路”——多元化的社会明明有三百六十行,何必偏要迷信社会只包容银行家医生与律师?

说到底,在高考抉择的人生路口上,用专业来决定个人前途如何、价值如何,本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忽略了个人的价值

03

被夸大的“实用主义”

从人生抉择的角度来看,无论高考状元们做如何选择,旁人的评判都意义甚微。

因为旁观的评判更多是在附和自身的价值追求,而非真正地给出建议。

而“穷人不该读考古学”的言论,所对应的是舆论场中,追捧实用主义的呼声一度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对于其他价值的追求,被否认为不切实际的叫嚣。

高考志愿变成专业分配,高分考生前往金融管理律界政界,低分考生前往各类冷门专业。

无形之中,唯分数论的鄙视链,逐渐成为了专业歧视链,乃至行业歧视链。

而当所谓的“热门专业”评选里,赚钱多少成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这就让连考古、物理、天文等意义非凡的基础学科,也成为“千万别选”的天坑。

一群人赞美守卫敦煌的樊锦诗们配得上“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却又竭力劝阻仰慕樊锦诗的留守女生“步入后尘”。

这样的矛盾不免让人深思,到底是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真的不可并存,还是高速运转、不容喘息的竞争社会里,所谓实用,已经被演绎到了只容许逐利、不允许逐梦的地步。

在愈来愈紧迫的竞争环境里,理想逐渐从目标变成了奢望,再从奢望,演化成了应当避讳的禁区。

专业是否“实用”,其实没有最后的答案,因为每个行业都有存在的意义。

而在这个事件中,除了争执哪种专业更实用,我们或许还可以往后看一层,去追问在这次事件里,为什么志愿报考,会演化为志愿分配、乃至人生分配?

穷人家孩子应该优先考虑赚钱,这的确是十分现实的考量因素,但不该被视作应当遵守的规律与常识

如果只有富人才有资格追逐所谓“风花雪月”的理想,那它本就值得惋惜悲叹、值得质疑与反对,没什么好追捧的。

因为这样的说法,只是在用金钱,取代其他信念。

2016年,中国中科院大学在录取拒绝金融专业邀约的孙昊时,曾如此表态:

“我们录取他,绝不仅仅因为他成绩高,而是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科学家的潜质。”

而北京大学在声援留守女孩时,也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

许多人都会被迫趟入“月亮与六便士”的沼泽。

选择了后者,也不代表该捂住追寻月亮的目光。

·END·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们为明天准备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不想错过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Vista看天下”,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一周热点回顾·

“实用”才不是“不许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