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敢拍!吵上热搜的话题,又让别人抢先拍了…
发布时间:2020-08-02 14:20:26来源:乌鸦电影
这年头,离婚已经算不上一件稀奇事了。
有人因为性格不合离婚,有人因为配偶出轨离婚,还有人,为了买房离婚...
但这部电影里的夫妻俩闹离婚,是因为一记:《耳光》
印度,诺伊达区。
阿穆丽塔,是一名女大学生。
毕业后,经由父母包办,嫁给一个富二代。
虽然不是自由恋爱,但好在她和丈夫维克拉姆情投意合,也算不上是跳入火坑...
不过,和大部分人想象的不一样,阿穆不只是负责貌美如花,婚后更是直接晋级成费心劳力的家庭主妇。
每天早上6点,天蒙蒙亮,伸手摁掉准时响起的闹钟,阿穆便起床各种忙碌...
取牛奶,拿报纸,煮早茶,阳台浇花,为丈夫做早餐,给婆婆测血糖...
忙完这一连串事情,送完丈夫上班,她才真正能歇下来喘口气。
这要是再来个孩子,估计整个人连轴转根本停不下来...
母亲教导她:无论多辛苦,都是为了一个家,凡事要学着容忍。
最近,丈夫正忙着竞选伦敦的高层岗位,要是能一举拿下,搬去国外生活指日可待。
作为一名贤内助,阿穆当然也没闲着,忙前跑后各种帮忙...
这天,丈夫上班没多久就打电话回家:老婆,我终于选上了!
当天晚上,夫妇俩邀请了亲朋好友一起庆祝。
然而聚会进行到一半,丈夫就接到了某领导的电话:伦敦的工作是定下来了,但你的岗位有变...
原来,去伦敦没错,但他被安排到了死对头的手下…
维克拉姆顿时火冒三丈,跑去找另一位正在现场的领导理论,但生气的时候,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阿穆闻讯赶来,努力使劲把丈夫往回拉,而正在气头上的维克拉姆,回头“啪”地甩了她一巴掌...
这是他第一次打她,阿穆捂着自己发烫的半边脸颊,好半会儿缓不过来...
当着各位来宾面前出丑就算了,谁知一抬头,父亲正看着自己...
里屋的人还在狂欢,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阿穆穿过人群,默默走回房间。
刚坐下不久,婆婆就来催:外面还有客人在,你这样让他们咋想?这是你的家务事...
这部《耳光》豆瓣得分7.5,于今年2月底在印度上映。
导演安布哈雅·辛哈,较为知名的作品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第十五条》,讲述了一位刚入职的警察反抗种姓制度的故事,在IMDB拿到了8.2分。
和我们印象中一言不合就唱歌尬舞的印度片不同,在这部电影里,唱歌跳舞的戏份不再是一种套路,那仅有的两分钟狂欢,为情节的转折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编剧更是以小见大,从一个耳光入手,扇出了“蝴蝶效应”。
表面上貌似一记平平无奇的耳光,但仔细看下来,却探讨了“家庭暴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等问题。
有网友评论:很好的婚前教育片,一记无意的耳光,打醒了在婚姻命题中沉睡的女性。
在百度搜索框里输入“打耳光算家暴吗”,发现很多中国人也有相同的困惑,原来,2020年了,很多人对家暴的认识依然很模糊。
大多数人对家暴的印象,也许还停留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阴影之中,以为家暴得像梅婷饰演的女主一样被打得鼻青脸肿,被打到住院治疗...
但其实,扇耳光,推搡,辱骂,冷暴力...也属于家暴行为。
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并且有70%的施暴者不仅打妻子,还打孩子。每年有9.4万女性因无法忍受家暴自杀,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被家暴。
有一句话被大家说烂了: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但还有一句话,更值得谨记:家暴,都是从一巴掌开始的。
站在理性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该妥协,不应该容忍这一巴掌,但现实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应该说,女主身上的遭遇,就算原封不动挪到中国,也一点儿都不违和。
阿穆被打后,婆婆不仅没有安慰她,反而顾虑着聚会上的客人们,催她去帮忙招呼...
丈夫虽有悔意,却说:别这样闹别扭了,大家会怎么想我这个人,我自己都已经焦头烂额了...
就连自己的母亲也说:床头打架床尾和,没什么大不了的...
没人关心阿穆心里是怎么想的,大家都觉得睡一觉起来,这事就该翻篇了。
直到她打定主意要回娘家住一阵子,丈夫这才慌了:你就这样一走了之,我妈会咋想?
在丈夫看来,我跟你解释过了,这事也过了好几天,不就一记耳光吗?到现在揪着不放还越闹越起劲,你至于吗?
其实,阿穆一开始并没有过多责怪丈夫,毕竟事出有因又是初犯...
原本回娘家,是因为她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这件事情,但事态的发展,比“一记耳光”要来得更凶猛...
这天晚上,维克拉姆带着礼物前来,希望能顺利把妻子哄回家。
看到阿穆出现就开始献殷勤,夸她漂亮,还拿出早就备好的礼物,但和他预想的不同,阿穆并不领情...
维克拉姆烦躁地说:就那么一次,我以后再也不会了。
但阿穆无奈地回应:谁说得准呢?而且已经发生了,如果我就是忘不了了呢?
已经没辙的维克拉姆,气汹汹地把脸伸到妻子面前,要不你打我吧,这样我们就扯平了。
阿穆平静地说:我确实这么想过,但我爸妈可不是这样教我的...
听了这话,维克拉姆立马就翻脸了:阿穆,你说这是家教问题?!这就太过了,我们家族那么重视荣誉,做妻子的哪个会像你这样随便回娘家...
直到这一刻,丈夫在乎的,还是他自己的声誉...而那记耳光,早就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了。
一顿争吵过后,维克拉姆在离开时撂下狠话:我好声好气给你台阶你不下,这是你自找的...
结果,阿穆隔天就收到了一条强制要求她回家的法律通告,如果没有正当理由,她就不得不回家...
律师告诉阿穆,摆在你面前的选择有三个:
第一个,最快也最容易,回家,维系婚姻,这也是我的建议;
第二个,走法律程序,合法分居,你仍旧是他的妻子,只是你不会和他同居;
最后一个,离婚,但这会在法律上非常麻烦...
阿穆的律师表示,只是因为一个耳光就不愿意回家,这理由是不成立的,人们会觉得你这样做不合常理。
听了律师的一番话,一直隐忍的阿穆再也憋不住了:
我已经不能尊重自己了...所有人都说“不过就是个耳光”,可没人知道那个耳光的影响,它让我突然察觉到,我竟然已经习惯了去接受不公平,而人们竟然觉得,我应该让这不公平翻篇...
上一辈的观念和周围的大环境使然,阿穆的妈妈为了家庭也一直在自我牺牲,只要家里人开心,自己就开心了,婆婆也劝她:别犟了,孩子,我们女人无所谓,丈夫和孩子幸福,我们就幸福...
不公平的是大家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公平的是摆在阿穆眼前的选择,除了妥协就是离婚,那个巴掌打醒了她,原来自己已经习惯去接受不公平...
有豆瓣网友评论:迄今为止看过最好的印度电影,深度剖析家庭暴力形成的文化原因,其中女性的自我压抑和对下一代女性的压抑看得让人心碎。
近些年来,印度电影把镜头转向自己国家的女性群体,有展现女性艰难生存现状的《炙热》,也有追求自我摆脱束缚的《美好的人生》,更有体现男女平权的《摔跤吧!爸爸》...
海报:《炙热》(左);《美好的人生》(中);
《摔跤吧!爸爸》(右)
而这部《耳光》,则呈现了女性在婚姻中,从一味压抑自己的感受,不断妥协,到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一记耳光不只是打破了婚姻的美好假象,也让阿穆开始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在扮演大家心目中贤惠的妻子,乖巧的女儿,大家喜欢的,不过是自己扮演的身份,而不是我这个人...
阿穆最后选择了离婚。
在印度,男人离婚了,可以轻易再婚,但女人却要被标上离婚的标签受人冷眼。
这条路很难走,甚至要打很久的官司,但阿穆在离婚协议上并不要求分财产,她要的,不过是夫妻间的基本尊重。
意外的是,离婚官司进行到一半,阿穆发现自己怀孕了...
有了孩子之后,阿穆心里冒出了不确定的念头,第一次怀疑自己的选择,她问父亲: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呢?
但这位开明的父亲站在女儿这一边:我们只做我们认为是对的事,如果做错了,你以后会知道的,做对的事,不总是以开心结尾的...
在电影里,阿穆至少还有家人的支持,但在现实中,被家暴的男性或者女性,又有多少能得到最亲近的人的帮助?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曾被曝出家暴美籍妻子Kim。
背井离乡的Kim,被打后曾去报警,有位男性以劝慰的口气说:你知道,这儿不是美国。
Kim说:我当然知道,但肯定在中国有法律,男人不能打女人。
这位男性说:是啊,你说得对,男人不能打女人,但老公可以打老婆。
直到今天,还有多少人脑袋里储存着这样的观念?
正如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所说: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时候说“相敬如宾”,在今天看来,仍是值得拿出来好好读一读的大实话...
这个成语演化到今天,不是让我们像宾客外人般相待,而是不要把对方的付出视作理所应当。我们因信任彼此而交付真心,而维护这份真心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夫妻间的相互尊重。
影片的最后,阿穆和丈夫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
维克拉姆第一次正视自己的过错,他告诉阿穆丽塔:我从来没说过对不起,我以为,我说了“我爱你”那就够了...
对于阿穆来说,这句话也许来迟了,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要。
导演没有刻意利用“男女平权”作为噱头来对立两性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女主被扇耳光后的一系列变化,还有男主毫无效果的直男挽回方式,来呈现“耳光”背后由来已久的文化陋习,进一步诠释“尊重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
家,原是凝聚幸福的避风港,而非施展暴力的隐秘角落。
法律的约束,是为了保障我们个人的权益,但彼此的尊重,才是解决家暴问题的根本之道。
这世上,缺的不是自圆其说的人,缺的不是自我合理化的人,真正缺的,是从蒙昧的生活状态中,抬起头来看清生活现实的人。
即使生活一地鸡毛,但该我这个人有的尊严,是不容许被践踏的底线,这无关乎丈夫与妻子,男人与女人,而是作为一个人,证明我们活着的重要支点。
点亮“在看”,为女性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