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你们再这样写作文,环卫工人就不够用了

发布时间:2020-08-02 13:21:47来源:灰鸽叔叔

1

上次直播时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我收到的“问诊作文”里,有一个高频出现的主人公:

环卫工。

我晒了两篇,还有好多没晒出来的。在作文里,许多学生出现在清晨的街道上,要么送姜茶,要么送面包,感慨那些“黝黑的面容、粗糙的双手”让“城市变得更美丽”。有些环卫工“老泪纵横”,我“深受感动”。

至于几月份,在哪条街道,谁组织的,一篇都没有。我就趁热打铁,讲了“虚构的边界”。

读这些作文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我小时候,“扶老太太过马路”。每个同学都写“老太太过不了马路”,然后我“帮助老太太”,最后“胸口的红领巾更鲜艳了”。

老师看到后面,又好气又好笑,说全国的老太太都上马路,估计都不够给我们扶的。“都快看吐了,哪怕你真扶了,我都不想给高分”。

三十年风水轮流转。过马路的老太太不见了,变成了凌晨的环卫工。

2

在直播里,我已经主张大家“不要写环卫工了”,因为它太多了,太类似了,太套路了,阅卷老师会审美疲劳的,高分的机会自然也就渺茫了,但有家长是这样说的:

这个要求……怎么说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写环卫工”并不是让大家都去写“慰问环卫工”,另外,如果提这样的要求,前前后后得忙很多事情:

比如,采风。

就像我们写博物馆游记要去博物馆一样,写环卫工最好得一起去一下保洁公司。环卫工的年龄、性别构成了解一下,使用的车辆和设备了解一下,收入了解一下,工作时间了解一下……

这些事情了解完了,哪怕你去编“我见到了一个环卫工”,内容也会靠谱一些,不至于全只有“黝黑的脸,粗糙的手”。

如果嫌采风太麻烦,那老师应该向孩子提供一些资料,不管是纪录片也好,新闻报道也好,让学生了解这个岗位。

如果这些功课都不做,就扔一句“你们给我写环卫工”,那出来的文章肯定是一大批“仿课文体”——就像我所说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旧社会感”,都是拿着一块面包就饱含泪水的,连写垃圾分类带来工作变化的人都没有。

缺乏必要的体验与感知,埋头硬写,既练不了语感,也得不了高分。

可能有同学在优秀作文选里看到过“写环卫工”的好作文,决定“依样画葫芦”,那我问你:作文选里的环卫工是哪一年的?什么城市?和你身边的一样吗?你对现在的环卫工了解吗?你有真的在五点起床,出门看一看吗?

为什么同样皱个眉头,西施的让人怜惜,东施的让人发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

也有老师比较实在,直言“看不下去”的:

过去一个月还有个挺深的感受:不同学校、不同城市的语文老师,能力差异和评价标准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把这些学生的语文老师拉一个群,估计大家都能打起来。同样一个“仿写范文”,有人给的是骨架模板,导图很清晰,有人就是只让孩子做近义词替换并背诵的。

我在点评的时候也很小心。毕竟学校老师才是给学生评价的那个人,如果因为我多嘴,孩子对老师有看法了,肯定是不利于他的学习的。而且再怎么说,课纲和考试标准总是底线,老师也不会去违背这个标准。

但有一点,我还是想说:

不管是什么主题,虚构的成分有多大,所有的好文章,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内的。超过认知边界的“虚构”,哪怕辞藻再华丽,描写再细致,也很容易事倍功半。

同学们,问问你们爸爸妈妈小时候作文里,那些过马路的老太太吧。

胸前的红领巾已经鲜艳得刺眼了,但又有几篇,得了高分呢?

点阅读原文=全家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