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把两个孩子送进藤校,校长母亲分享她的教育观:“国际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的格局”

发布时间:2020-07-27 11:21:28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加,大批中国学生选择远渡重洋。但于此同时,又有大批的学生在海外仅仅读完文凭就回国,并没有在国外生活的打算。牛剑毕业的学生没有进入高精尖行业助力祖国发展,而是选择开培训机构,帮别人“抄作业”进牛剑。送孩子出国,到底是为了什么?

近些年,中国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到海外读书。

让孩子接触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拥抱不同世界的思想,成为国际化的人才,是很多父母的愿望。

然而,多少孩子在学业结束后能够留下来?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而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占出国留学人数的78%。

比起2017年,留学回国人数增加3.85万人,增长了8.00%。

数据来源: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2003/846042.html

除了因工作等原因归国的留学生,大部分人还是会在学业结束后就选择回国。截止2018年,硕士毕业回国的人数高于70%,本科学毕业回国的留学生则高达78%。

留学,已经不再像过去那般充满未知,越来越多的人视其为“镀金”的一种方式,出国上个大学,只为了回来好找工作。

哈耶普、牛剑,这些名校的背后似乎不再是他们为学生带来的精神价值,而是与金钱、名利画上了等号。

留学,真的丢失了它原本的意义了吗?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创立了上海首家美国本土教育——斯代文森国际学校的校长,吴雁雨女士,与我们探讨国际教育和留学的终极意义。

吴雁雨女士

她在国际教育行业工作近20年,培养自己两个孩子都进入美国藤校。

吴校长并非教育行业科班出身,在做国际教育之前她在大学里面教授物流等新兴专业,但也正因为她非“教育科班”出身,反而能够从多个视角去看待和思考国际教育,看到它的多种可能性。

因为自家孩子都在藤校读书,难免身边总有人向她取经,讨教“爬藤之道”的秘诀。

但是对于爬藤这件事,吴校长却有不同看法,她说:

“认为进入藤校就是一种成功,是种错误的想法。”

01.

视进入藤校为成功,

是个可悲的目标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来衡量成功与否?

如果要说现在中国的教育最急迫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可能就是对成功的定义。

“我们教育的失败实际上跟我们的价值观狭隘有关系。”吴校长说道,“现在,钱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这是很糟糕的。”

吴校长曾经遇到过很多进入世界顶级学府,却根本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的年轻人。

“曾经有牛剑毕业的年轻人,刚一毕业就回国开培训班,告诉学生:你跟着我上课,你就能进牛剑。当时我就觉得,那你去牛津剑桥做什么呢?除非你是学教育的,难道没有更有价值的事值得这些精英学校的毕业生去做吗?”吴校长说道。

“可能他觉得这样更赚钱。”

相信大家对“幸存者偏差”这个词汇近些年来越来越耳熟:

人们经常只能看到经过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也就是说,我们身边之所以好像全是成功故事,是因为经过层层淘汰和筛选后,我们只能看到这些剩下的人。

但他们背后是成千上万被刷掉的人,这是我们看不到的。

“成功的人只有1%,马云全世界只有一个,我们不需要让孩子去对标这样的人。”

况且,世界上为社会带来非凡价值的成功人士大部分并非藤校出身的人才:

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美国里德学院只读过一个学期的大学,就因经济因素而休学

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甚至都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上过一堂计算机课,编程这个技能还是他从书本上自学的

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曾就读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还在读书时就创办了戴尔电脑,随着他的生意风生水起,最终他选择辍学干事业

我们完全不反对家长想要帮孩子铺路,让他进名校、博得一个好未来的机会。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想清楚我们送孩子出国到底想要干嘛?比起在国内上学,除了有能力花钱,今后赚更多的钱,留学到底哪里不同?国际教育的最终意义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吴校长给出的答案是:格局。

02.

国际教育,

最终培养的是孩子的格局

什么是格局?

格局就是能从更宏观、更长远的时间轴去思考、更有包容、更有前瞻性。

谈论格局,吴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为什么华裔在美国容易遭排挤?其实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在美国的加州,100个消防员里有时只有1个是亚裔,在社会服务上基本上看不到我们的身影。但是律师、金融、工程等行业,却充满了亚洲人。

如果你只是想到了自己,想多挣点钱让自己家好,没有想到大家,也不想给社会做贡献,不想在社会作为一个主导的力量,你当然在社会中就没有引领方向的机会。你就在这个国家里就不能生根,得到认同,排华法案就会有人举手支持。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培养孩子的领导力,但什么是领导力?

其实,领导力不是高高在上去指挥别人,而是愿意为他人付出。真正有领导力的人愿意替社会、替别人着想,愿意去替他的民族和国家多分担。

“如果我只是打小学习好,想找个高收入的工作,又何必到国外去呢?”吴校长提问。

没有社会责任感就是格局不够。他无法想象自己认知外的世界还能有些什么,也不明白自己和社会究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让孩子接触国际教育,通过从小呵护孩子的创造力、保持他们的灵性,引导他们对不同事物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待他们成人后,才能打造出不一样世界。

而这其中,少不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360°的努力。

03.

放弃“打压式”和“强迫式”教育,

从每件小事做起

现在的家长都在强调要给孩子空间,让他们有自由生长的余地,但在执行时往往可能又会因为种种原因,一不小心又走上了“老路子”。

拿很多家长一提就头疼的游戏举例。在学校,学生成立游戏社团也是被支持的,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它。目前,全世界已经认可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的观点。

第九艺术:

第九艺术是指传统八大艺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电影)之外的某种艺术形式。现第九艺术通常指电子游戏。

吴校长认为,大部分家长把游戏这件事情想的太简单,也太模糊。

“在能够控制的好情况下,游戏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让他在游戏中找到成就感。但更多的来说,游戏是一个社交的手段。很多时候,如果一个孩子他不会玩游戏,跟同学就没有共同语言,就没有办法交流。”吴校长说道。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游戏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孩子的成长,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

“像我们那个时代,游戏就是跳沙包,后来是看小说、看武侠、看琼瑶,再后来变成玩游戏。开始是玩小游戏,直到现在发展成了互动游戏。在这个时代的变迁过程中,游戏一直是交流的一个手段和方式。”

比起一刀切,完全否认游戏的存在,不如和孩子制定好规则,引导他正确去面对游戏这件事。

要说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习惯最重要?吴校长认为:一定是阅读习惯。

经常有家长会找到吴校长,问她:“您帮我开一个书单吧,看看孩子需要读哪些书。”

吴校长认为,“阅读是一个习惯,而不是读什么和不读什么。当孩子有了这个习惯以后,他读什么都没有问题。但在他连阅读的习惯和爱好都没有的时候,就给他规定什么能看什么不能看,你怎么让他去读书?”

因此,在最开始培养兴趣的时候,孩子读什么书其实是无所谓的,因为他一旦养成阅读习惯,在未来的学习中他强大阅读带来的理解力都会帮助孩子成为他想要的自己。反之,如果你一开始就强迫他读书,反而他会丧失兴趣。

所以,检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不打压、不强迫,从你平时对孩子的态度,就能看的出来。

能够从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孩子的爱好,试着以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从好的方向去引导孩子,并且一定不能操之过急,就是合格的父母。

吴校长称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愚公移山”:

培养孩子这项工程看似庞大而不可达成,但是因为她有满满的使命感和动力,激发孩子沿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前进,所以,也就不在乎面前的困难有多少了。

如果我们的教育从业者都能带着使命感,改变教育行业的功利导向,教育真正服务社会,帮助孩子不再遥远了。

04.

疫情下的留学:

逆流而上,大好机遇

2020年,面对全球疫情不退、特朗普摇摆的政策、中美关系等不确定性,很多家庭对留学美国开始打退堂鼓。

轻则考虑转战英澳、重则重新考虑留学意向。

谈论关于疫情对留学美国的影响,吴校长认为,去美国不是选择问题,而是逻辑问题。

“如果你去美国担心的话,去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一样担心,为什么这么说?如果美国哪天真的跟中国断绝了来往,全世界都跟风

“我们一定不要否认美国在世界的一个主导地位,因为这是事实。”

所以,无论如何,美国还是留学的首选,而且在经历了疫情这个大漩涡的席卷后、留学的潮流大浪淘沙,自动经历一轮留学生的清洗,褪去后留下的才是真的金子。

而面对后疫情时代,很多人更报以悲观的态度,认为大趋势是各个国家关闭门户、减少交流,世界进入去国际化的状态。

面对这样的可能性,吴校长的看法依然还是以格局为出发点。

“假设未来国际交流真的变少,那么你更加要到国外去了解别人的国家和文化。因为人类是共同体,在这时成为一个国际人变得更加重要。

我们上国际学校不是只为上国外的大学。我们看重的是多元文化的撞击给我们的孩子带来的思考和帮助。站在国际角度看事情能让他们拥有使命感,拥有能容下大格局的心怀。

所以,即使现在有很多人在讨论后疫情时代可能是去全球化、甚至往回走的趋势,但越是这种情况,我们反而越要努力地走出去,打破这个局面。”

在万变中找不变,在乱世依然能看清方向,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无论是让孩子走上国际教育的道路也好,在疫情中如何掌握大局、盘算未来也好,吴校长一直抱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一个心态。“走出去,去破局!”也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面对疫情,我们为孩子能做的最好的准备,就是让他们拥有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信心,以及立马横刀的勇气。

乱世出英雄,有不确定性才会有机遇,才会有万般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