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杭州很多学霸接到北大、清华等名校通知,马上要参加一场竞争
发布时间:2020-07-27 21:23:39来源:都市快报
今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陆续公开,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关注。杭州很多参加完高考的高三学霸,也拿到了清华、北大、浙大等高校强基计划的入围通知书。他们马上就要参加强基计划的校测。
今年,传统的自主招生被取消,顶尖高校招生,新增强基计划。入围考生,通过学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后,就能进入这些顶尖大学,相当于多了一次被名校录取的机会。
杭州学霸正在准备新一轮的比拼
杭州高级中学考生荣同学的爸爸说,今天孩子刚看到北大的强基计划入围通知书。北大在浙江的考点是在诸暨,周四学生要去参加校测。
“我们报了北大的强基计划,北大在浙江的入围分数线是680分。高考后,孩子一直在准备强基计划的考试,在‘刷题’,准备面试,没空下来过。这次孩子要参加的是物理跟数学的考试。我在家做好后勤工作。本来以为要去北京参加校测,现在定在诸暨,感觉方便了好多。”
这位爸爸说:“高考后,很多学霸都没有空下来过,忙着三位一体考试和强基计划,这也是早有心理准备了,毕竟有付出才有收获。”
浙大三位一体招生面试现场
学军中学周同学成功入围北大的强基计划,今天还在学校准备接下去的笔试和面试。周同学说,笔试的内容是数学和物理,今后的专业目前也还没有考虑,先考进去再说。
杭州高级中学一位同学今年高考总分695分,今天也接到了清华大学的通知,成功入围了学校的强基计划。目前他正在加紧准备接下去的笔试。快报记者联系上了这位同学的家长,家长介绍说,“这次校测主要是考数学、物理和化学。听说比高考要难,考查的内容偏竞赛类,我们从小没有参加过任何竞赛,所以现在在看一些竞赛类的题目。强基计划本硕博连读,培养的也是科研方向的人才,比较适合他,他很喜欢数学,不怕枯燥,一直要想朝着这个方向走。”
家长补充说,不过未来孩子会怎么发展目前也不一定,强基计划仍有一定的保研率,但比例会比一般的保研率要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连读,所以先努力努力。
这些名校都考什么?
今天,快报记者问了部分高校招办老师,入围分数线,意味着什么?
学校老师介绍,入围分数线很好理解,就是按照学校面试招录比例,从前期报名的考生中,划定入围分数线参加校测。
因为各省考生情况不一样,所以各个省份之间,分数有差异。“入围而已,数量是远超招生数的,所以看起来入围分数不那么高。”
强基计划一般都在自己学校举办。再过两三天,杭州高三学霸们,就将赶赴各地院校,参加强基计划校测的激烈竞争。
各学校招生简章上规定,考生最后的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构成。比例分别是高考成绩占比85%,校测成绩占比15%,择优录取。
按一些大学招办老师介绍,入围考生的校测,主要考察学生的学科能力,简单说,就是文化课考试。
以浙江大学为例,学校7月30日至8月1日在紫金港校区举行强基计划学校测试(含笔试、面试)和体质测试。学校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逻辑思维、专业兴趣与天赋、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
笔试科目,理学类为数学和物理,基础医学类为数学和化学,人文历史类为语文和历史。
面试以小组面试为主,主要考察学生思想品德、诚实守信、专业素养、学科基础和综合素质。此外,浙大招办还将考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情况、在高中期间组织活动情况、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研究型学习情况、参与文艺、体育活动等情况。
学生还要参加体质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BMI)、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50米跑。体质测试结果将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未达到学校要求的不予录取。
也有部分大学的强基计划校测,只有面试,没有笔试,如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强基计划是什么?
对很多学生家长来说,自主招生耳熟,但强基计划还很陌生。事实是,自主招生已经被取消,今年初,强基计划正式亮相。
强基计划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与原自主招生不同,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都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目前参加强基计划的高校一共有36所。这36所,也可以说是国内水平最高的36所高等院校。
这些学校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记者胡信昌胡鸿
·
·
·
·
更多消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杭州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