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今天不谈怎么“鸡娃”,我想和你聊聊怎么让娃“自鸡”

发布时间:2020-07-26 11:21:40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鸡娃也是如此。与其作为家长的我们从外部强行鸡娃,不如锻炼孩子让他们“自鸡”。但是,这真的能做到吗?今天这位妈妈说:可能。

作者:安柏

本文原文来自:花生地

微信号:Amber01606

01.

有一个能力,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却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才能拥有。

这个能力,用一个高大上的词,是内驱力,大白话就是自鸡。

就比如说现在过暑假吧,普通娃的家长在吼娃今天作业怎么没完成,做两道计算多背一首古诗都要催上10遍,让娃每天练上半小时钢琴更是威逼利诱斗智斗勇……

而自鸡娃的家长却似乎什么也不用做,连发条都不用拧,娃就像自带小马达,不仅早早把作业做完了,开始刷英语分级阅读,自己再找点高年级的奥数题做做。即使放松的时候,也是在看书,看的还是文学名著古文地理历史科技文!

这不是白日做梦,我们身边一直都存在着自鸡娃。

花生有个师哥,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暑假作业对他来说太简单,申请了免做。这个暑假已经自学完了高中数学,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编程,平时没事就写几个小程序玩玩

我有个朋友有个女儿,暑假里朋友和她商量去哪里玩,女儿居然说:天这么热出去玩也没啥意思,不如在家学习吧

当然,有一部分娃天生就容易自鸡。我原先外企领导的女儿,对自己要求奇高无比,刚学写字,认为自己写得不好还急哭了。

我领导发的朋友圈

后来女孩的持续表现也证明了,她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要比别人强,什么都要做到第一。

我们老同事聚会时,我和其他家长就纷纷吐槽,为啥领导家孩子就这么要强,而自家娃一旦没考好,马上就能自我开解:

那个谁谁,那个谁谁谁,这次考得还不如我呢!

其实,女孩之所以成为令人眼馋的“别人家孩子”,是她背后也站着一对“别人家家长”啊,他们智商高,能力强,对自己要求还很高。

只是,我们做任何事,包括鸡娃,我们得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能改变的东东上。

好消息是,观察了身边这么些自鸡娃,大约3分靠天生,还有7分是可以靠后天打拼的。也就是说,让娃变得能够自鸡,其实是有那么几个神奇开关的。

02.

关于内驱力,我看过不少书,也可以搬出点教育理论。比如说,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自我决定论”就是讲内驱力的,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的内驱力,要满足三个条件:

自主感

情感联结

胜任感

哈哈哈,是不是很唬人?

但是我今天不空谈理论,而是以理论为基础,讲讲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育娃心得,也不多讲,就讲3条。

1.要让孩子看到各种人生,他才能知道自己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自主感”经常被家长误认为是放养,给孩子自己探索的空间,家长不要管太多,这样孩子就有自主感了。

遗憾的是,真实世界并不是这样的。

全国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去年去广东河源小学做调研——那里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最让校长头疼的问题除了安全,就是厌学——

因为孩子放学后都是没人管的,时间和精力基本交给了手机游戏和短视频。

孩子一开始都是没有目标、缺乏自律的,在他前面放一本书和一个手机,他会选择什么?

当然是令人轻松、愉快、刺激的手机了。

那家长去管孩子,说你不要玩手机,不好好读书考不上大学,最后混得比别人差,孩子会不会听呢?

其实家长讲的道理,孩子多少都懂,但是讲一万遍道理,不如让他亲眼看到沉溺手机的后果更管用。

我会给花生看身边的案例,看那些日夜颠倒沉迷游戏孩子的生活状态;我还会推荐花生看书,有一次,我给他看了《读库》上的纪实采访《三和大神》。

照片来自《读库》1704

三和,是深圳一个市场的名称,布满了网吧,那里有一群极度沉迷网络和游戏的群体,人们给他们取绰号叫三和大神

他们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也没有稳定住所,有时一日三餐也吃不上,还有人身份都没有——把身份证卖了当成上网费。这个群体数量还不小,有几千人,还有说法是几万人。而且,三和只是中国网络重度成瘾者的一个缩影

花生看了很震撼,对这样颠沛潦倒的人生,他感觉有点恐怖。从此,管不住自己时,三和大神也成了他心里的一个警钟。

后来我问花生,为什么要努力学习?他的回答是:一个人不学习,只玩游戏,人就废掉了。

当然,这是从反面来教育,我对花生更多的教育,发生在正面。

我会带他去参加我北大的同学会,去见见那些考上清华和牛剑的哥哥姐姐,让他看看那些人是怎么生活学习的,听听他们是怎么思考的。

关键不在于北大、清华和牛剑,这只是牛娃的阶段性结果展示,更重要的是结果背后的过程、和那些孩子的上进心,看看他们是怎么树立人生目标、并且如何付出努力的。

花生就会对此有所思考,有所向往,孩子都有向上向好的动力——这就是内驱力。家长通过让孩子看世界、看人、看书来让他见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孩子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并为过上这样的人生而奋斗。

2.给孩子提供工具和方法,而不是指定目的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幸福成功,但是具体的目的地,还是要孩子自己决定,最终的道路也需要孩子自己去走。

但是,一开始家长要给孩子一张地图或一个地球仪,让他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自己想往哪里去;

家长也要提供给孩子一个罗盘或是一个指南针,让孩子知道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地。

而且,出发的时候,家长还要不怕辛苦,陪着孩子走一段。

花生小升初时,也只是单纯地想和他的好朋友一起,考到六小强初中。

我告诉他唯有付出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目标。

但是怎么努力呢?我陪着他一起做了很多准备,包括奥数、语文和英语。很难想象,孩子在自律性和自控型还不够、学习方法也没掌握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完全放手。

学科学习也是一样,打个比方,语文是很美好的学科,但是要吸引孩子入门,孩子才能领略到语文的美好,从而喜欢上语文,并养成阅读习惯和写作兴趣。

花生的地理和历史我从来都不用花力气,在一堆六小强牛娃里还总能得A+(前10%)。

我现在回想,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我给他买了一个地球仪,可能是后来又给他买了地图册,也可能是我每次远行回来会做PPT给他介绍见闻,反正很多事情积累起来,现在看地图册看历史书已经成了花生的业余爱好。

3.即使没有改变现状的需求,也要树立值得追求的目标

和身边的家长聊起来,教育孩子他们最头痛的,不是学习本身的问题,而是缺乏努力的动力。

内驱力来自两方面,一个是改善现状的需要,一个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孩子缺乏欲望是因为,孩子的物质需求和生活追求,差不多都已被家长满足了。

但是,即使物质需要已被满足,孩子还是会有努力的动机。只是我们做家长的,不能再拿物质去激励他们了,需要把目标转向更高层次——成就感和自我实现。

达尔文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本来可以过安逸富足的生活,却因为对博物学的兴趣,他这样一个晕船症严重的人,跟着小猎犬号进行了5年危机四伏又艰苦万分的环球之旅,收集了大量标本和证据,从而写出了《物种起源》。

图片来自达尔文的《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

内驱力,其实是一种激情,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并且为此付出努力。

没有看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没有见过各种人生,哪知道什么样的人生适合自己?

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家长,更是孩子的领路人,带他见识世界上的各种人生,陪他品尝知识的美好和力量,这样才能开启孩子的内驱力。

所以,如果内驱力有一个神奇开关,这个开关,也就是家长本尊了。

有时候我们为孩子做一件两件事可能还看不出效果,但只要持续做正确的事情,就像给孩子心田里不断播种下优良的种子,总有一些种子会发芽长大。

到了那时,你就会感激那个曾经坚持的自己。

安柏,北大硕士,世界500强经理,科学鸡娃上岸六小强,阶段性成功的海淀老母亲,从过来人角度带你科学育娃,分享实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