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范文,肯定会零分啊
发布时间:2020-07-26 11:21:35来源:灰鸽叔叔
1
还是说一说这事儿吧。
有一位平时成绩还不错的中考考生,在考前准备时,近乎虔诚地进行了“范文仿写”,并在考试时付诸实施——
最后被判定雷同卷,作文零分。
家长提出了两个申诉的细节:
其一,2019年官方出版辅导读物《这事,真带劲》和2018年的《真的不容易》也是雷同文,按照这个逻辑类推,2020的《有一点甜》为啥不可以接着雷同?
其二,这位同学之前在模拟考试中已经尝试过“雷同”写法,老师对此给予了高分。
这两个理由,挺让人同情的,但没用。
先说那本书。如果这是真实存在的考试文章,说明存在“漏判”,但以前的“漏判”不是未来“不判”的理由。例如以前没抓住小偷,不代表未来的小偷都不能抓;
如果这是非真实存在的“范文”,那家长和同学可能误解了“范文”的意义——
它不是让你一比一仿,做近义词替换的,更不是让你背的。它是让你看结构、看思路、看排篇的。就算有模板,也是骨架式的。如果你实在不明白,可以读读我这篇《》(蓝字可点),看看模板到底是什么。就算有两篇重复的文章,也不是告诉你“可以背下来重复着用”的,而是告诉你一种内容构建方式。
连骨带肉带皮一起翻,属于默写或者复述,严格来讲就不算作文。既然不是作文,当然就可能得零分。
再说那个在模拟卷里给高分的老师。老实讲,这个属于能力不足。不是文章好,而是老师没看出来。模拟卷可能只是学校老师一个人批,有些抄袭,漏掉就漏掉了;正式考试的作文是双批甚至三批的,要两个以上的老师同时批,如果分数差异大,还要再复议。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个老师打上“疑似雷同(?)”,这事儿就麻烦了。
有家长说,“现在的作文书那么多,老师能发现的机会不大吧”,你们还真是小看了老师。
我在写作1群里是这样说的:
我都不在语文教育岗位上,你真给我卷子,我靠直觉也能猜出一大半。更何况是有着充分阅卷经验,说不定还是作文选主编的中考阅卷老师。
退一步说,连着两年,不同的题目用同一篇范文,也恰恰证明现在的“下水文”非常匮乏,洗稿“翻车”被发现的概率非常高。
只能说之前模拟考的阅卷老师“眼瞎了一下”,被孩子蒙混过关了,但并不代表这样做真能得高分。
直接点说吧。申诉归申诉,翻盘的机会,大概和中国男足捧起大力神杯,A股下周重回5000点差不多。
2
这件事情挺让人惋惜的。
但更让我惋惜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和学生对作文学习常识的匮乏。
什么是常识?常识就是考什么,你就答什么。考烹饪,你去答驾驶,考律师证,你去做糕点……哪怕你开车开到飞檐走壁,蛋糕做到垂涎欲滴,都是只能得零分的。
考作文,很清楚了,考一个独立写作能力。“作出一篇文章”嘛。结果你答的不是作文,而是仿写,甚至是默写,哪怕你把唐诗三百首全都背上去,人民日报的社论发上去,也只能得零分。
哪怕是为了应试,确实想提前准备一些文章,打算“套题”,那也有一条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原则——
套自己写过的作文。或者说,“洗自己的稿”。
光想着应试高分,却忘记了作文真正要考什么,是缺乏常识的一方面。
读范文,意图也不复杂,增加阅读量,开拓一下眼界,看看别人的写作技巧。按我的理解,除了骨架和个别词句,基本没有“逐句仿写”的必要——不同的作者,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所处时代、区域都不一样,大家很难在同一个写作语境里。
打个比方,你看到姚明打中锋特别好,也要照搬他的技术动作,觉得这样去球场也能大杀四方,不可能的。你球还没举起来呢就被人按下来了。
它们的原文可以作为素材,比方说,
我读过一篇文章,说“收到一封信,看到上面的邮戳,会有怦然心动的感觉”,可我家的邮箱里,除了账单,从来没有过信。
老师一看,哟,读过作文选,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你如果直接写“我收到一封信,看到上面的邮戳,有怦然心动的感觉”,然后前后文再各种雷同,充满上世纪风,警觉一点的肯定就开始考虑查重了。
事实上,范文跟唐诗宋词、名人名言一样,属于素材库,从来不是“标准答案”。
把用于扩充弹药包的辅导材料,信奉成不可能存在的“答案之书”,是缺乏常识的另一方面。
3
低分,可能有能力问题;但零分,常常伴随着常识问题。
如果我们关于写作的练习是反常识的,或者招生广告是反常识的,就算偶尔弄出一两个高分,也是瞎胡闹。
那不是高分秘籍。
那就是零分指南。
另外,按照计划,本月底会有第二次《神奇写作课》的直播。本场直播依然可以免费观看,但只会讲解已购课学员的问题。
您希望的直播日期及时间是:
按照票数最多的来。为防止错过,我们还会在群里预告。
整个直播时间大约为40分钟,相当于一堂正式线下课的时间。依然非常非常非常建议家长一起听。
上次直播课的主题是“流水账的秘密”,本次直播课的主题是“虚构的边界”,主要讲述“虚构”的尺度问题。什么叫胡说八道,什么叫呵护想象力,会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说明。
我还在做PPT。特告。
点阅读原文=全家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