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幕都是童年阴影!这部真的太敢拍了
发布时间:2020-07-25 08:22:27来源:K社
责编:K.
排版:mini鱼
前段时间,山西朔州的教师发飙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教师未收到鲜花辱骂学生#
此事一出,网友们都十分愤怒
且不说师生之间本该单纯和谐的关系,现在频频需要靠学生家长送礼来维系本就无理。
结果这位老师,竟然还因为家长送礼不均而冲无辜的学生发飙。
这种给老师送礼理所应当的风气是谁惯的?而没送礼的学生和家长们在其中又都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这部作品也许能让我们体会一二——
《女教师》
故事发生在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女教师达玛丽来到当地小学任教的第一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点名。
听起来很正常。
可当达玛丽要求同学们报告自己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单位时,事情开始变得不那么简单了。
凯特,母亲是店员,父亲是木工——可以帮忙修东西;
海伦,父亲在国外做建筑,妈妈是理发师——可以帮忙理发;
毕秘罗,母亲做房地产,父亲是出租车司机——要搭便车可以找他。
……
达玛丽老师逐一认真记录着,然后很快和各位家长“熟悉”了起来,.
首先是海伦的理发师妈妈。
借着家访的“机会”,她免费为达玛丽做了个时髦的头发。
紧接着是凯特的木工爸爸。
他在深夜接到了达玛丽老师的电话,请他来家里修台灯。
这位老师甚至还让班里一位孩子的残障父亲,凌晨六点起床帮她排队买东西。
开学还没几天,几乎所有家长都收到了来自达玛丽老师的“请求”。
想吃蛋糕,就让家长烤好了送过来。
面、牛排、牛奶和大骨,也都让家长买好了送过来。
富有的律师和医生家庭,可以送她法国好酒、上等牛排、珍贵的药物。
拮据的工薪阶层,则负责帮她修家具、烤蛋糕、打扫公寓。
这个死了丈夫的女人,甚至还要学生的单身父亲,来帮自己排遣寂寞。
当然,作为回报——
达玛丽老师会向这些“表现出配合”的家长,透露下次小考的内容。
而那些选择不配合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则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比如女孩儿古丹卡。
她在机场工作的父亲,因为拒绝偷渡东西给达玛丽老师远在莫斯科的妹妹——
导致之后古丹卡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成了无比痛苦的噩梦。
即使每晚都用心复习无数遍功课,可她的成绩永远不及格。
举手回答问题每次都有意无意被忽略。
好不容易有一次发言机会,马上就被以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刁难。
以致这个热爱体操的女孩,现在不得不放弃宝贵的训练时间——
在放学后去帮达玛丽打扫卫生、晒衣服、清洁地毯以换取学分。
可她的乖巧换来的并非学分,而是达玛丽的变本加厉。
达玛丽不仅以耽误学业为由,要求古丹卡放弃她的体操梦想。
她甚至还在课堂上明目张胆地威胁——
“你可以成为世界冠军,
但却是整个班级的最后一名。
继续升学对你来说是不可能的。”
尚且年幼、心智不成熟的古丹卡,就这样被整个班级的主宰者,下了这样残酷的定论。
无助和痛苦在她的心里无限滋生。
可除了两位好朋友之外,没有任何一位同学愿意站出来为她说话。
所有人都畏惧这个一言不合就动手的魔鬼老师。
在达玛丽的带领之下,古丹卡甚至被班里的同学孤立了。
同学们无聊地恶作剧、恶意满满地叫她笨蛋。
不愿意和她一起排队、不再和她一起玩儿……
大概只有真正遭遇过校园暴力的人,才能对这样的痛苦和伤害感同身受。
她无法释怀、无法忘记、无法排解。
于是只能用一种更加决绝的方式,来面对被老师和同学们抛弃的绝望——
她自杀了。
到底是怎样巨大的痛苦,才能让一个小学还没毕业的女孩儿,走上自杀这条路?
我们无从想象。
好在古丹卡被医生救了过来。
可她的父母再也按捺不住,向校长提出了投诉。
但他们没想到,事实上连校长都对达玛丽束手无策。
因为她不仅是老师,还是权势滔天的政党主席,学校根本难以直接对她做出处置。
最终,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各位家长,希望家长们能够联合起来,在投诉书中签字表态。
于是,在两位校长的组织之下——
一场专门针对达玛丽老师的秘密家长会正式展开了。
家长们能真正扳倒达玛丽吗?
只能说相当困难。
那些因为达玛丽老师透露的题目而取得了好成绩的孩子家长,作为整件事情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并不觉得这件事有哪里不公平。
对于古丹卡一家的痛苦,他们丝毫不能感同身受。
所以会议的结果让人心寒,这些家长拒绝签字。
家长们否认自己在深夜接到过达玛丽的“求助电话”。
他们认为自己对达玛丽老师的帮助和馈赠,不过是在“做善事”、“帮助一位可怜人”。
他们冠冕堂皇地对古丹卡的遭遇深表遗憾。
然后转眼就开始维护达玛丽——
“我不否认你们孩子的事情很严重,
但不能因为自己孩子的崩溃就怪罪老师。”
这是整个故事中最令人心痛的部分。
因为他们的孩子没有遭遇过古丹卡那样的切肤之痛,所以这些家长不愿意得罪有权有势的达玛丽。
他们用力按下了别人的痛苦,来成全自己孩子的好成绩。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同样是古丹卡悲剧的助推者。
而这些家长的无动于衷,就是达玛丽肆无忌惮的理由。
成年人把这样的事情看成一场普通的利益交换,可付出代价的,却是古丹卡这个小学还没毕业的孩子。
对古丹卡一家的愤怒和哀求毫不理会的家长们,纷纷起身,打算结束这场家长会。
而此时一直默默旁观的校长,终于在最后使出杀手锏——
成绩单。
“达玛丽班上同学的升学考成绩,无疑是所有老师中最差的。
相较于全校过半成功率,她还不到15%。”
这样的数据在家长的心里种下了疑问。
如果,达玛丽的职业水平真的有问题呢?
如果,他们的孩子不能升学呢?
那些刚刚还在忙着为达玛丽老师辩护的家长,此刻集体沉默、鸦雀无声。
他们可以对丹卡的遭遇毫不在意,可如果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涉及到自己孩子的成绩和前途呢?
他们会本能的警惕和忌惮。
即使不愿意在那么多人面前立马反悔。
但他们却又出奇一致的,在会议结束之后找到校长,签下了投诉书。
这就是这件事最后的解决方法。
用家长们更为在乎的东西,去撼动他们的怯懦和恐惧,撼动达玛丽带给他们的不那么重要的好处。
校园自此恢复了平静,达玛丽离开了这所学校。
可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她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达玛丽从一所学校转到了另外一所学校。
她再一次重复着过往的每一个步骤,再次把无数像古丹卡那样的孩子拉入深渊。
毛骨悚然却又异常的真实。
也许很多人会想——
真的有达玛丽这么恐怖的老师吗?
答案是真的有,整个故事就是由编剧的真实遭遇改编而来。
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如此,如今的我们或许仍然如此。
开始那位因为没收到学生的花就发飙的老师,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这样的例子,我们此前早已见过了无数遍。
动辄打骂、区别对待;
班费、补助和参考资料里心照不宣的利益链;
升学考试里习以为常的潜规则。
桩桩件件细思极恐。
也许我们的孩子就在这样的熏陶中,变成了和他们一般无二的大人。
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而当这以上种种,逐渐被我们忽视和习惯——
那些无愧于心初衷不改的老师们,会不会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而寒了热心、凉了热血?
那些怀揣着满腔热血投身到教育行业的老师们,又会不会逐渐被这样的风气磨平了棱角?
答案不得而知。
现在我们唯一力所能及的,大概也只有坚持底线——
不盲目跟风给老师送礼,也不要对伤害其他同学的事情视而不见。
个人的力量或许微薄,但选择开始,就是最大的改变。
最好的师生关系,是双方的互相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