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华北大少有大国工匠
发布时间:2020-07-17 22:22:43来源:世界科技创新论坛
"
一所高校在某个重大项目里“有”贡献,可以作为这所高校的成就;但一所高校在某个重大项目里“没有”贡献,却不能作为批判这所高校的论据。正如评价一个人,应该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没做什么。
作者:袁岚峰
来源:风云之声(fyvoice)
最近很多人在传一张图表,列举了复兴号、辽宁舰、北斗、墨子号、天宫、嫦娥、歼-20、C919、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总负责人,发现他们无一人来自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于是对这两所高校大加挞伐。
清华、北大没有大国工匠
对此应该怎么看呢?
其实,在逻辑上,我一眼就可以看出这种论证根本就不能成立。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所高校在某个重大项目里“有”贡献,可以作为这所高校的成就;但一所高校在某个重大项目里“没有”贡献,却不能作为批判这所高校的论据。因为重大项目有很多,远远超出任何一个高校能主导的范围。正如评价一个人,应该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没做什么。
在那张图表里,墨子号的总工程师是科大的潘建伟院士,嫦娥二号的总设计师是科大毕业的吴伟仁院士。如果有人去掉这两个,加上很多其他项目,然后说:你看,这些人都不是科大毕业的,可见科大太糟糕了,——你觉得是否成立呢?我同样也会觉得十分可笑,这种文字游戏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邮票(http://www.ql1d.com/news/show/id/6076341.html)
嫦娥二号700万公里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
好比有人去参加奥运会,拿了十项全能的冠军,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你非要说乒乓球冠军不是他,长跑冠军不是他,举重冠军不是他,举出一大堆冠军不是他,这有什么意义呢?
然后,在事实层面,这张图表里的项目大多是国防、航天、航空领域的,在这些领域清华和北大的人才确实比较少。这是为什么呢?
我有一位朋友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文化自媒体作者,笔名是“五道口的颜学姐”。她写了一篇文章《清华、北大为什么没有航空航天人才?清北的人才去哪里了?》,解释了这里的历史原因。
1934年,清华大学在机械系成立了航空工程组和航空研究所,顾毓琇担任所长,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架滑翔机和第一座航空风洞。但1952年,我们国家做了一件大事,叫做“院系调整”,把许多综合性大学改成了专业性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等8所学院的航空专业,被组建成了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组建北航的八所院校航空系
清华大学既然没有航天航空专业,自然不会有相应的总设计师。至于北京大学没有总设计师,原因就更简单了:北大传统上没有工科,是一所文科和理科的院校。
国防、航天、航空项目的总设计师大多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军工院校,这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向这些院校致以崇高的敬意,但完全没必要以此去批判其他学校。
这些是不是说明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人才呢?当然不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一些,就会看到清华、北大在很多其他领域贡献了非常多的人才。
例如在我们的科技袁人节目中,介绍过的与这两所学校相关的成果就有:
液态金属机器人,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量子通信,我的朋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向斌是重要的理论家,提出了“诱骗态协议”;
青蒿素,屠呦呦上大学是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的时候变成了北京医学院,2000年又合并回去了;
超级计算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付昊桓等人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了2017年的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北斗导航系统,最初的双星定位方案是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提出的,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这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抗战期间合并的产物;
氢弹,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于敏的合作者、我的前辈朋友何祚庥院士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提出者和建造者南仁东是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的;
宇称不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的;
孪生质数猜想,张益唐是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
碳基半导体,北京大学信息学院彭练矛院士和张志勇教授第一次做出了超越硅的碳纳米管晶体管;
等等等等。此外我还有很多朋友来自这两所学校,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又如在近年来大家非常关心的芯片领域,中芯国际的几任董事长江上舟、张文义、赵海军等人都是清华毕业的。在清华传统强项的水利、土木、电气、化工等行业,人才就更多了。每一个行业的贡献都值得尊敬,不应该厚此薄彼。
出身清华大学的半导体产业人才
最后,有趣的问题是在心理层面:为什么有许多人会接受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式的逻辑?
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很多人是在借此发泄对清华、北大出国多的不满。潜台词是,这些学校是在拿中国的钱,为美国培养人才。
实际上,这是一种小家子气而且错误的思维方式。姑且不说基础研究是惠及全人类的,即使仅仅是为了增加国内的人才,也应该大力支持出国留学。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就看得很透彻。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说过:“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当时许多人担心出国的人不回来怎么办,邓小平却说:能回来十分之一就是赚的。
新中国档案: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战略决策(http://www.gov.cn/test/2009-09/30/content_1430681.htm)
这是真正的高瞻远瞩。因为许多人只想到人才流失,却想不到一个基本问题:人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没有出国留学,能产生这么多人才吗?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初?
我的博士导师朱清时院士,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出国进修的人之一。以后有机会,我可以给大家讲讲朱老师当年留学的故事。
这些人大大提高了水平,回到国内,又带动了国内很多单位的发展。有些人没回国,但他们通过跟国内研究机构合作以及从国内招研究生、博士后等方式,也为国内的科教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个相当专业的评论是:中国通过美国的体系,在海外顺利完成了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和建设全年龄段人才梯队。
西西河网友、数学工作者changshou对中国出国留学的评价
邓小平对这笔账算得很清楚,所以人家不愧是伟人。对那些算不清的人来说,这岂不就是你们和伟人的差距?
此外,我的朋友、著名的经济社会分析者宁南山最近写了一篇《清华北大真的是在为美国培养人才?》,给出了不少定量的数据。
研究一下各个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就会发现清华、北大近年来本硕博整体的出国比例在15%左右,其中本科生的出国比例在30%左右。由此可见,绝大部分还是在国内的。
北京大学校本部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
而且出国的人,现在回国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即使不回来,大部分对国内的发展还是关心和愿意帮忙的。
只有极少数的人成了败类。例如网上很多人传所谓“清华女生破解北斗送给美国”,导致“北斗上百亿的投资打水漂”等等。
清华女生破解北斗
这件事的危害其实没那么大,她破解的只是北斗民码信号的伪码序列。这个东西没有加密,破解它本来就没有技术难度。而且后来,中国自己就把民码格式公布了。真正重要的是军码,这是经过加密的,不会被轻而易举破解。
这事虽然危害有限,但毕竟让人很反感。绝大多数定居国外的人,都不会故意做损害祖国的事,这是基本的道德。卖国求荣,是非常可耻的行为。
所以如果大家想批判有些大学培养了不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一些卖国者,要求大学加强道德教育,这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但对此仍然应该分清主流和支流,而且不应该用错误的论据来提出这个问题。
最后,一个策略性的问题是:为了国家利益,我们的舆论该不该把不回国的人描绘成不爱国呢?
答案是不应该。你那样说人家,人家岂不是更不愿意回国了?在国内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高级人才回国,这才是正道。
你可能还想看:
粉丝可添加论坛君微信
进入粉丝群
(添加时请备注简要个人信息,昵称+学生或某公司职位)
欢迎关注公众号:世界科技创新论坛(ID:bdqqcxlt),为您提供一手科技资讯、产业转型升级案例分析、新奇有趣的创意想法……|编辑:Ang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