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度帮助”孩子,小心弯道翻车
发布时间:2020-07-16 20:22:40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孩子总是辛苦的。教育改革总体上在弱化应试,强化“素质”,比如鼓励孩子的创造力,办科技大赛。但是,各种“科技比赛”,很快也会变味。
有网友从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官网扒出,一个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课题,于2019年12月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三等奖,获奖人是云南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
根据常识判断,一个六年级的小朋友可能连这个课题名称书名号里的内容都读不懂。这样的题目,通常都是硕士博士在做。果然,他父母是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研究人员。小朋友的父亲在网上发声道歉,承认“过度帮助”,希望网友能够原谅。
“过度帮助”的说法最初来源于网友猜测,孩子父亲也是顺水推舟承认了。这个说法充满善意,其实大家都知道,那个科研,就是父母做的,最后署上自家孩子的名字而已。这种“科研活动”,或许会对孩子将来的升学提供帮助。父母也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孩子“铺路”。
我们总是能够看到这种父母的身影。浙江慈溪16岁的女孩岑某诺,被父母宣传为“日均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15000字小说,还在两年间出版了三本书”,又受到了网友的嘲笑。她父亲出来回应,说写诗主要考验的是“打字速度”,很明显,他并不知道什么是诗。即便是网上晒出来的“代表作”,也是劣质的打油诗。
看网上这个女孩的所谓“演讲视频”,和警方有时候公布的传销视频中的大喊大叫没什么区别,充满激情,内容空洞。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尚处在天真年龄的青少年。如果这是“成功”,它还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这样的事情能够成为新闻,说明它太极端了,严重违背了常识。六年级小学生写出生物学论文和“每天写诗2000首”,都严重背离了人们的日常经验。但是,它们都堂而皇之发生了。两个孩子都是无辜的,六年级小学生,尚且不懂人世冷暖,可以被屏蔽在舆论之外,而那位16岁的女孩,很明显已经被父母的“雄心”摧毁。
人们总是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来形容教育竞争的残酷。如今的小朋友,读小学已经做作业到深夜,周末要上各种补习班。荒谬的是,正处在阅读黄金期的他们,可能忙到连阅读的时间都没有。有做大学老师的朋友反映,只能在女孩洗脸刷牙的时候,“为她读书”,让她听故事。
小朋友中的竞争,可能已经提前到幼儿园。但是不管如何,“适当的竞争”都只有小朋友自己来完成,父母只能陪伴和“帮助”。“起跑线”和“赛道”的比喻,非常形象地道出了教育竞争的本质。不管是在求学还是此后的漫长人生,父母只能是那个场外提供帮助的人。
但是,六年级小学生搞科研这事说明,这已经不是孩子的“起跑线”,而是家长直接入场比赛。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再次投入教育的竞争,其实已经相当普遍。小学初中阶段,父母需要“监督子女作业”,教育程度不佳的父母,已经没有这个能力。
各行各业的父母利用“自身特长”帮孩子打造一个美而假的履历,本质上就是在考试中作弊。这种越界的“过度帮助”,其实也是父母对自己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再生产”。父母曾经在教育的竞争中“赢过”,现在他们不但想“复制”和保持自己这一代曾获得的优势,甚至也想“直接传承”,把优势再度扩大。和过去被诟病的各种利用“特权”加分一样,这也是某种软性腐败。
毫无疑问,这会损害教育的公平。但是,更悲哀的是,即便是从功利的角度,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在伤害自己孩子。看上去父母是在“帮助“,其实自己的所谓“优势”,恰恰可能成为孩子的“局限”。或许造假可以帮助孩子升入好的中学、大学,但是最终这仍然会是伤害——孩子的成就,不会超过父母。
它就像一粒恶的种子,埋在自己孩子心中。过去很多年,我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各种类似的教育新闻,“弯道超车”的,大部分都翻了车。造就“神童”的,毁掉童心,也毁掉一个孩子的未来。
(作者:张丰,系媒体评论员)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内容:光明时评(作者张丰)
责编:张永群
编辑:朱晓帆王远方常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