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不看数量,看社会需求

发布时间:2020-07-11 11:22:24来源:全媒派

今年2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目录显示:之前高校新设的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3个专业获批入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目录。至此,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达到10个。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推荐一篇对话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的文章,解读教育部为何要将新增专业纳入目录以及新闻传播院校在全媒体人才培养上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

为什么增设三个新闻传播类专业?

Q:今年2月份,教育部将之前高校设置的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3个专业纳入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给予认定。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A我认为,这是对新闻传媒类院校积极探索新闻传播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充分肯定,体现了教育部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建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社会高度媒介化、传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背景下,信息与新闻传播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各科各界的重视。从这个角度看,这3个专业纳入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无疑是对时代需求的及时回应。

因为这3个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增设,是有其社会原动力的。首先,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积极参与世界治理、承担大国责任,携手世界各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对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其次,时尚和会展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传播本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当下,时尚经济、会展经济正日益兴盛,业界对时尚传播、会展传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强劲。面对这两大需求,原有的新闻传播类专业,难以针对性地培养出对口适用的人才。这正是这3个专业应运而生的动力,也是教育部最新本科专业目录纳入这3个专业的目的。我对新设这3个专业是非常认同的。

Q: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从7个增加到10个,这种设置是否合理?会不会存在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A: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涵盖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各个领域,不是现有的10个新闻传播类专业就能统领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专业设置的多少,而在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在教育部今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闻传播类专业新增的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3个专业,都是顺应社会需求,经广泛调研和论证设立的。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增撤主要依据的是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有些专业需要关停并转,有些专业需要规划设计,它是一个动态淘汰更新的过程。我们不应用数量的多少去衡量它是否合理,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够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从媒介形态演变的趋势来看,作为讯息的媒介总是不断迭代更新、融合发展的,因而现有新闻传播类的专业也是阶段性、过渡性的。

专业过多会带来问题吗?

Q:有观点认为,新闻专业设置太细、太多,会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窄化,导致新闻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欠缺,难以适应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A:今天的社会,既高度分工又高度融合,既要细分需求又要统合需求,但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并行不悖。在社会实践中,分工负责是前提,协同融合是必然。从这个角度看,新闻传播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领域分类、社会的需求分类,这是必然,是对全媒体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的一种积极探索,不等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窄化、学生综合能力的缺失,正如我上面所说的,关键是看怎么培养。当然,我们必须反对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根据新闻生产传播流程切香肠式的窄化、细化。

事实上,今天新闻传媒院校及其教师对社会协同融合发展的一面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新闻学子进校后,前两年都是按照大类来培养,目的是夯实学生的综合素养;到三四年级才开始按照专业来培养,目的是强化其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这种专业培养,是专业交叉的融合培养。

像在中国传媒大学这样一个以信息传播和传媒艺术教育为鲜明特色的“大熔炉”里,我们设置有新闻传播类最全的专业群,在学校设置的专业交叉培养课程外,不同专业的同学是可以相互串课、相互切磋的,除了学好自己所学专业,学生可以在跨专业的校内实训、社会实践中,兼收并蓄其他专业的知识营养。这是其他只设新闻传播院系的综合型大学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高校如何培养全媒体人才?

Q:6月30日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新闻专业的增加,是否有利于全媒体人才培养呢?在全媒体人才培养中,新闻传播院校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A:中央适时出台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也对新闻传媒院校加强全媒体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的“指导意见”,将之贯彻到新闻传播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

关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增加,从表象看似乎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格格不入,但是从融合发展的规律看,媒体融合、人才融合培养,首先需要明白要融合什么、融合的对象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否应融合能融合?在我看来,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增加,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先培育融合的对象,让融合的对象发展起来、成熟起来,再去探索全媒体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多元化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增加,其实是在为全媒体人才培养探路,是有利于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毫无疑问,新闻传媒院校在全媒体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培养全媒型、专家型新闻工作者的主阵地。

但是,现在和未来,新闻传媒院校这一角色将面临诸多挑战,在传播技术赋权平权背景下,非新闻传媒院校将越来越多地介入全媒体人才培养。非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将越来越多进入新闻传媒行业工作。

这是因为,在传媒与社会同构的媒介化社会,传媒已经超越本身的行业属性,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成为界定社会属性的重要维度。今天,“互联网+”是基础、“传媒+”是社会高度媒介化的必然,那么传媒院校在全媒体人才培养上、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就必须超越原先狭隘的行业属性,淡化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属性,确立以“传媒”为核心、延展辐射到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思路,走新文科、新工科融合交叉的学科专业建设之路。

未来,专业新闻传媒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走“传媒+”是媒介社会化的必然选择,而其他综合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走“+传媒”则是社会媒介化的现实需要。新闻传媒院校在思考如何培养全媒体人才、思考未来传媒教育时,必须洞悉未来传媒向融合智能发展的态势、必须创新智能传媒教育形态,才能培养未来型媒体人才,引领未来传媒业态发展。

Q:当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设置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革?

A:当前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的问题,部分表现在有些专业设置与时代发展不合拍、与国家社会需求相脱节。我们知道,新闻传播是常新的、动态的,新闻传播类的专业设置也不能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应守正创新、迭代更新,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社会同声相应,才能既适应又引领新闻传播实践发展。

我认为,就目前新闻传媒类院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而言,专业设置并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培养上:一是培养模式基于传统媒体,没有向智能融媒体转变,导致传媒人才供给与传媒业态发展需求脱节;二是跨文化传播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国家争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传播力的需求;三是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伦理培养的弱化与媒介化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应坚守社会责任和职业伦理的强化之间的矛盾。

基于此,面向未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发展,新闻传媒院校培养全媒体人才,必须创新培养模式,进行交叉式、融合式培养,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多元专业素养,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才能培养出全媒型、专家型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