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学就业率99%?真的不必自欺欺人
发布时间:2020-07-11 14:22:56来源:新周刊
“考上大学就不愁工作了”,确定吗?/unsplash
前几天,千万高考生完成了一次,踏出考场,不少人将迎来憧憬已久的大学。
同一时间,874万的年轻人走完了四年旅程,有人在2020这个特别的毕业季发出了感慨:
“学士服是租的,毕业照是摆拍的,论文是抄的,实习报告是假的,三方合同是骗就业率的……只有时间是真的,它每天都在告诉我们,青春终究要散场。”
这一点,求职屡屡无果的毕业生们大概最能体会——母校璀璨绚烂的99%就业率,跟我真的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暴跌至百分之二三十,
就业率还敢水吗
99%就业率的高分答卷,对今年的多数高校来说,可能很难能拿得出手了。
上个月初,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致校友倡议书》,文中提到,截至5月25日,该院本科就业率为35.17%(其中签约率仅14.48%)、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
所以,学院希望发挥广大校友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资源。
官宣向外求助的不仅这一所学校、一个学院,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国内有不少高校,如重庆工商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已向自家校友打出就业SOS。
前有40万增量、共计874万毕业生,后有疫情影响,2020年的求职季的确比以往来得残忍许多。
BOSS直聘发布的《2020应届生春招求职趋势报告》中,也提到了“2020应届生春招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其中,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在春招季(2月3日以来)活跃求职的应届生较去年增加了56%,但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22%。
2013年3月8日,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会在该校工学部体育场火爆进行,2万学子挤爆见面会。/图虫创意
而据目前一些高校已公布的学生就业情况——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毕业生近400人中,协议就业率23.57%,本科考研率49%;延安大学2020届毕业生总体签约率超过54%,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这些数字,显然与往年同时期动辄满分的就业成绩相差甚远。
当然,从年初开始,不仅是学校和学生,全社会都在一边发愁,一边发力想稳住就业率。
首先是升学扩招浩荡来袭。考研官宣扩招18.9万,硕士招生增幅接近20%,远高于往年的5%,专升本更是一举扩招了32.2万;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高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确认博士扩招名额,今年博士招生规模预计达10万。
地方为毕业生提供自主就业环境、发放补贴等举措也紧接着跟上。比如,北京出台“京8条”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
最近几天,多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
其中,“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方面的统计指标有所更新,开设网店被纳入自主创业的范围,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则成为了自由职业的新选项。
乍一听,广大对找工作一筹莫展的学子们不用再担心失业了,花几分钟注册个公众号,立马就能自主上岗。
只不过,当你兴高采烈地干完一天活,问题就来了——
这份自由职业,谁给结一下工钱?公号如果被封,是不是就意味着失业?失业保险,会有咱公号博主的一份吗?
99%的就业率,都是怎么来的?
稍改变一下统计方法,多了些公众号博主,就业率就能提高一点,这么看来,想把这一数字抬升到90%+,似乎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网易数读曾梳理了国内100所高校在2017年的本科生就业率,并将这些大学分为“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五种类别,结果显示,每一类高校的本科生就业率基本高于95%。
说句扎心的,就业率不上90%,学校可能都不好意思对外招生;踏进95%,大概才算踩上及格线;毕竟,大家的目标可都是99%起步。
制图:网易数读
就业率最早被写入我国高校历史,是在1999年。当年,教育部首次对各高校就业率进行排名,数据来源为就业协议书。
那时也适逢大学扩招,但在四年后,首批扩招下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与上一年相比,有明显下滑,这让高教界绷紧了神经,开始紧抓关乎就业情况的数据指标,它也逐渐开始被捧上神坛。
2004年,教育部发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发展到后来,就业率持续低迷的专业将会被限制或停止招生,就业指标也渐渐与高校经费挂钩。
同年6月,教育部重新修订《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将待业率、灵活就业纳入毕业生就业统计范畴。
毕业生增加,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也在增加。/unsplash
一边是高校的发展需要好看的就业率,一边是宽松灵活的统计方式能生成亮眼的数据,这样一来,被过度美化的就业大饼接连着出炉,学生们“被就业”的方式也更眼花缭乱了。
早前,《中国青年报》曾于2003年8月8日报道了江西某高校给毕业生定“规矩”,必须要在指定日期前将劳动合同交到学校,否则就不给学生发毕业证。
新华网2004年9月16日的一则报道也指出北京某高校30人的毕业班中,只有7人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但学校给出的“就业率”高达80%。因为那些仅提供了“就业意向”证明的学生,均被纳入“已就业毕业生”范围,而该证明基本为捏造,学生实际上并未找到工作。
直到今天,没有劳动合同就不给毕业证、强制“被就业”的戏码仍在上演。多少大学生从没想过,自己还没完全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就被母校上了这么“社会”的一课。
不久前,教育部下方通知,要求各高校不准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并对“提升”就业率的各种猫腻操作提出了禁止。
毕业生们为这一规定叫好,但回到现实中,依旧有成日“被电话QQ轰炸催就业”、被成为“师范毕业的服务员”、被“签约了家楼下超市”的同学在大倒苦水。
和敢于拿实际数据说话、积极向校友和社会求助,帮学生寻找出路的大学相比,这些一味刷高就业率便觉得万事大吉的高校,或许并不在意学生是否真正落实了工作。
只想从中捞满kpi、拿到经费的它们,也成了虚高就业率的推波助澜者。
就业率的虚高病,必须得治
国内高校现行的就业率计算方式,基本是由各学校自行统计并逐层上报,最终由教育部汇总后公布。
说白了,这更像是一场自己参与竞争、自己上报成绩的比赛,少了外界的监督和问责机制,高校不免多了些动手脚的空间。
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则被分成“协议和合同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升学”、“暂不就业”、“待就业”六种类别。
不过,“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可“操作”空间,从“开公众号算就业”的标准就能看出;“升学”——国内读研或者出国留学也都算就业;七七八八的去向加起来,此“率”不高都难。
从就业率计算公式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总数一未就业毕业生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100%,但它只纳入了毕业生的初次毕业情况,统计时间也仅为学生离校前和当年12月两个时间段。
这样的统计方式,一方面缺乏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追踪,一方面也可能促使学校做出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
其实,就业率改革的呼声没有停过,一些地方和高校也做出过新尝试。
比如,浙江省从2011年开始,省教育厅委托省教科院作为第三方对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这一过程并不像大多数高校一样“自行解决”,多了独立、客观的因素。
就业率到底该怎么计算,是个问题。/unsplash
参考国外高校的就业率统计,如哈佛大学在范围设置上,将升学和后续研究学习单独列出,不列入就业率统计范围。
统计层次上,芝加哥大学商学院2001—2002年度毕业生就业报告中,除了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外,还对毕业生的工作薪水、工作性质、工作区域、找工作的途径等进行了调查。
而为了克服统计就业信息时的“时间局限性”,美国各机构在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时,一般将毕业后若干时间的就业状况作为调查对象,由此尽量避免统计初次就业率产生的误差,也能更具体地反映毕业生们的就业情况。
最令人头疼的,还是悬在高校就业率头上的那些刀子——这个数字不仅牵动着大学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学评估甚至是经费拨款、领导政绩等。
当然,这些关联本身没有错,但简单粗暴地关联方式难免会产生问题。
如果顶层评价体系不做一些适当改变,就业数字带来各种迷惑和压力,都将继续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参考资料
[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模式改革研究,王丽叶,李会,长治学院学报,2020-04
[2]反思·扬弃·超越——从就业率评价到就业竞争力评价,柯羽,高等教育评价,2004(05)
[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刘世峰,2013-11
[4]关于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策的思考,侯定凯林似非,复旦教育论坛,2005
[5]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评估体系初探,高磊,国外教育探索,2004(02)
[6]试论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评估体系,张剑,比较教育研究,2004(06)
[7]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王霆,高教探索,2015-11
[8]对不起,贵校99%的就业率太假了,浪潮工作室,2018-05
[9]中国大学99%的就业率,其实是假的,网易数读,2019-06
【欢迎留言讨论】
2020毕业季,
你的求职经历、学校就业率如何?
撰稿|李科
编辑|秋裤
排版|瓜子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