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每年嘲笑一遍毛坦厂中学的孩子,累不累?

发布时间:2020-07-10 21:22:45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

01

这两天因为高考,B站上一部15年的纪录片《高考》又火了起来。

这片子一共有6集,讲了四个群体高考的故事:毛坦厂中学复读生、农民工子女、贫困山区的孩子、以及放弃高考出国留学的学生。

看看四个群体,你就能明白,导演想要展现的本来就是一个高考制度下,每个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

有些人能轻松进入高等学府,有些人就是要累死累活才能上大学,这就是现实。

正常人看到纪录片里真实的差异,应该是理解,甚至是同情对吧?

但偏偏,弹幕把这种差异变成了嘲笑、讥讽、优越。

尤其是前两集《毛坦厂的日与夜》,当镜头拍到这些学生在高考倒计时大声宣誓时,可能是过于正式了,弹幕统一在刷药水哥的梗“害怕”。

当一个女学生在用不断重复的方法背英语、读单词的时候,弹幕在说:“鬼才这样背”、“师傅别念了”。

还有,因为来毛坦厂的学生大多都是复读生,所以有一个环节是表达自己重考一次的决心。

有个女孩子对着稿子痛心地说自己的高三荒废了大半年,所以要来拼搏一把的时候,弹幕在说:“鬼话连篇”,还有人判定这孩子的未来“够呛”。

我知道,可能很多人在接受优质的教育,可以轻松上个好大学,并不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

但不认同,不应该成为嘲笑毛坦厂学生的资本,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事实上,每次高考,毛坦厂学生都会上热搜,每上一次热搜就会被嘲讽“高考机器”。

你看,今年的热搜是毛坦厂低调送考,没有了往年91666的车牌号,没有了专门属马的司机师傅。

就是一排排母亲穿着和自己不太搭的旗袍,就是为了讨一个好寓意“旗开得胜”,下着雨打着伞拥挤在一起送考。

就有人就说高考就是新时代的“科举考试”。

有人说若干年后,又一批机器人要出现了。

眼熟吗?

非常眼熟。

去年我们写过毛坦厂中学的稿子,所以去年热搜记得很清楚,是一位毛坦厂考生一年做了5千张卷子,所有的卷子堆起来足足有一米多高。

而且因为熬夜做卷子,免疫力下降,需要提前吃一些药物预防生病。

但新闻下面,依然是一篇嘲讽的声音:刷题机器,意义哪儿?

还有直接断言了孩子们未来的评论。

还有人把毛坦厂中学和中国造不出芯片联系了起来。

还有这种把那些拼命努力的人比喻成“废品”的评论。

评论一个个趾高气昂,满是讥笑和讽刺,简直看得我目瞪口呆。

可能有人会说什么:“素质教育难道没有刷题重要?”

当然,素质教育当然重要。

但问题是,毛坦厂位于大别山地区,是一个山区中学,地理位置很偏,生源也非常差,基本都是第一年高考失败,家里花钱送到这里来复读的学生。

这里的经济落后,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没有拔尖的产业,甚至毛坦厂本身是支撑这个小镇经济的关键。

这里大部分人最后的出路,就是留在山区,找个人结婚生子过完一辈子,或者去工厂打工送外卖快递。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根本没有现实条件去搞素质教育。

实际上,即便是你们看不上的应试教育,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这辈子也只有一次翻身的机会。

这些孩子为了这一次机会拼尽全力,可耻吗?

每年高考都要嘲笑一遍毛坦厂中学的孩子,真的有意思吗?

02

有一个词叫“何不食肉糜”。

说是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

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上面那些嘲讽毛坦厂的人,大概也是如此。

他们不知道,在广大的中国地区,有数万卑微的家庭,没钱没势没人脉,没有任何背景能和其他人去竞争。

这辈子,这一个人,这一个家庭,甚至家族,都只有高考这一次走出去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叫《出路》,导演郑琼她挑选了三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记录了他们之间的成长历程。

马百娟,甘肃省会宁县的一个小女孩,穿着不合身的玫红色衣服,背着破旧的书包,齐步走般摆着胳膊,在曲折的山路上走得精神抖擞,露出童真的笑容。

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马百娟一家的生活开支一年不超过50元,她的早餐只是用水泡一泡冷掉的馍馍,稀里呼噜地吃完后就出门了。

她的梦想是能通过高考上北京的大学,每个月挣1000多,帮助家里买白面,因为家里的面总不够吃。

徐佳,和千千万万个挤上高考独木桥的你我一样,把高考当成是跳跃阶层的唯一途径。前两次复读,徐佳的高考分数都是497,他怀疑是上天在捉弄他。

在经过短暂的打工生涯后,21岁的他再次回到校园里,他想着,考上大学,是早亡的父亲对他唯一的期望。

尽管有过一段时间的羞辱感以及自卑感,手抖、做不进去试题,但高考始终是自己要第三次面对的一道坎。

袁晗寒,从小生长在一个艺术感极强的家庭里,妈妈在电视台工作,家里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的她开过酒吧、去过性用品店卖东西,去德国学习艺术,在国内的公司实习。

在同龄人埋头苦学的时候,她最大的任务是打发生活里的无聊。

这三个人在纪录片里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马百娟因为家里穷父亲不让她读书了,自然没有参加高考,年龄不大的她早早就在村里结婚生子,和村里的上一辈人一样,挺着大肚子干农活。

徐佳经过了三次高考,终于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公布成绩的那天,母亲和奶奶在父亲的坟前哭唱,大学毕业他找到了工作,在武汉买房结婚成为了新中产。

袁晗寒留学回国,开了一家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生活得风生水起。

绝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是马百娟,好一点是徐佳,但永远不会是袁晗寒。

这就是现实的差距。

就像去年,王思聪在和花千芳的骂战中,说了一句惹怒众人的话:

“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傻屌?”

王思聪不知道,在中国,没出过国的是大多数,而且是绝大多数。

根据2016年底公安部给的数据,2016年底,中国居民持有护照的只有1.29亿本,不到人口的10%,而根据彭博社的数据,中国居民因私持有护照的只有5%。

就算所有有护照的人都出过国,那中国出过国的人数也只有10%。

也就是说十个人中间只有一个人出过国,没出过国的是绝大多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我们的本科率只有4%。

虽然在大家的印象中,现在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但如果仔细算算就会发现这是事实。

下面是中国恢复高考以来各年大学录取率和录取人数。

可以看到四十年下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一共1.15亿人。

根据2014年教育部给的数据,那会儿我国专科和本科在读人数几乎是1比1,所以这1.15亿人中至少有一半人是专科生。

也就是说本科生一共只有5700万人。

那中国有多少人呢?中国有14亿人。

这么一算本科率确实是4%。

除了出国和本科率,还有收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上半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中位数12186元。(可支配收入不是说减掉你的开支,而是就是拿到手的钱)

也就是说,如果把我国14亿人按照收入排个序,那第7亿名,一年下来能赚到的钱,还不到2.5万元,开支还要更少。

而今年的数字更加直观,中国仍然还有六亿人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注意看是六亿。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1000元只是一顿饭钱,一瓶酒钱,但这已经是中国一半人整整一个月的收入了。

这些冰冷的数字,才是真实的世界。

03

所以,我们真的没有资格站在上帝视角,去嘲笑那些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拼命努力的孩子们。

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一句话:

“无论如何,我做不出任何嘲笑毛坦厂中学的事。当你没有官二代,富二代的光环时,对于未来,只有靠自己打拼,而读书高考之路,也算是其中一种。”

白岩松接着说:

“在毛坦厂,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打工家庭的孩子。”

“父亲在外打工,母亲留下来照顾孩子,几个母亲必须轮换,因为没有一个母亲可以承担这么多的经济压力,这个母亲在这儿给三四个孩子做饭三四个月,打工去了,这三四个孩子的下一个母亲再来接班。”

“你想想,能把院墙外的柳树当神树去祭拜的,都不是富裕的父母。”

高考背后承载的,是无数个卑微家庭渴求的公平、尊严、梦想。

诚然,如今的高考中当然有一些毛病,这里面涉及到教育体制,应试教育。

每一年高考,都会被媒体把这些问题揪出来放大。

但一个事实是,他们口中的高考是这些没坐过飞机、没出过国的家庭找到的最好的出路了。

而且,考上还不错的大学,真的像他们说的没有用吗?

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人用个例说事,说A老板小学都没毕业,手底下都是大学生。B老板中学没念完,一年赚几个亿。

但从数据上来看,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平均收入远高于没念完的人,而且收入水平是随着学历水平递增的。

这才是真相。如果真要举个例的话。

马化腾是深圳大学的,马云是杭师范的,李彦宏是北大学霸,张朝阳是清华大学,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可以说这些都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你再说考上大学没有用?

还有,总有人愿意拿美国作为例子,讲美国学生压力小,完全不学习。

真的这样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美国孩子也很用功,有的可能甚至要在课外上九门辅导班,只有很差的公立学校的孩子真的不学习,但他们的命运如何呢?

耶鲁法学院的J.D.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一书中这样说:

“把我带大的外祖父母连高中都没毕业,而我的整个大家庭里上过大学的人也寥寥无几。各种各样的统计都会显示,像我这样的孩子前景黯淡——我们当中幸运的那些,可以不用沦落到接受社会救济的地步;而那些不幸的,则有可能会死于过量服用海洛因——我的家乡小镇仅仅去年就有几十人因此死去。

“他们中的有些人曾试图杀人,其中有的还成功了;有些人曾在身体上或精神上虐待自己的孩子;许多人曾(现在依然)滥用药物。他们不是什么恶人,他们只是一群寒门的乌合之众,一直在挣扎着前行。”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看不到希望,这就是阶级固化。

美国的智库皮尤中心也做过一个社会流动性研究项目,他们的发现是:

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真正实现了收入增长和阶层跨越,跳出父母阶层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有16%的人,收入和财富比父母在同样年龄时要少,也就是向下坠落,掉到了下一个阶层。

如果是出身底层,要连升几级进入中上阶层,这样的跨越,英语里叫ragstoriches,大致意思是“白手起家”,也可以说是“寒门出贵子”,更贴切一些的翻译,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屌丝逆袭”。

只有4%的人,能够实现这样的逆袭。

在美国,所有一切问题都是种族问题,任何问题里都有种族因素。

种族是一辈子没法改变的,任凭你再努力也无法改变。

但在中国,高考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不能否认,高考,在中国是现实阶级跃升的关键通道。

虽然随着大学的普及,大学本科生的含金量其实是在迅速降低的。

但是即便这条路越来越狭窄,对于许多孩子而言也是别无选择的。

谁都想活得轻松,但不是谁都能活得轻松。

他们只是心有不甘,不得不奋斗而已。

我们没有资格嘲笑任何一个平凡的梦想,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的那样——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END-

欢迎关注

周周有抽奖

【推荐阅读】

回复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性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