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厨放弃博士学位,12年搬家7个城市,她的做菜视频被无数人誉为“厨房圣经”
发布时间:2020-07-06 19:23:35来源:花吃姐姐
上周的食谱文末分享中,花吃姐姐向大家推荐了一道蒜香土豆泥的做法,来自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美食博主庄祖宜。
大约八九年前,偶然间在微博上看到祖宜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系列做菜视频,当时网络上和电视里的美食视频大多还是综艺节目的类型,个人的美食频道还少得可怜。
那时的我刚刚拥有一小片厨房天地,视频里那些新颖的菜式、详细的解说、不拘小节的做菜风格都深深吸引着我,如获至宝一般,开始一道道菜跟着学习。
也是跟着这些视频,我学会了如何给鸡腿拆骨,如何快速切洋葱;姜黄粉是穷人的番红花,在灶台上用小锅煮米饭,是从北非到地中海,再到印度、东南亚都通用的做法,只要变换不同的香料和调味。
多年过去,如今的美食自媒体遍布网络,连我自己也开始拍视频教别人做菜了,但祖宜的美食视频依旧是我认为中文网络上最经典的系列之一,也是影响我做菜风格最深的存在。
今天就来和大家细细分享那些视频中的干货,以及那套独特的、影响了许多人的厨房哲学。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祖宜最吸引我的,是她对饮食文化的理解,而这也与她的生活经历相关。
大学从台湾师大的英文系毕业后,她陆续做过老师、翻译等工作,出于对人文科学的向往与热爱,工作几年后毅然辞职,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人类学。
完成硕士学业、准备博士论文期间,每当为删了又改、改了又删的论文头疼时,她就会下厨炒几个菜抚慰焦虑。一进入厨房,就像她书里写道的,“看着葱蒜辣椒劈劈啪啪的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是非常真切踏实的”。
体悟到厨房的乐趣,用了两周时间做决定,她放下了人类学博士的学业,转身进入当地的一所专业厨艺学校研习烹饪。
而后又跟着外交工作的丈夫前往香港,在餐厅里从厨房学徒做起,业余时间开始用博客记录烟熏火燎的后厨见闻,也就是“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这一名字的由来。
丈夫的外交工作需要每三年更换一个城市居住,饮食也就跟着身体开始四海为家。而这一系列美食视频正是拍摄于2011-2013这段住在上海的日子。
不断搬家、不停变化菜系的游牧生活,让她得以饱览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在厨艺学校和后厨工作的专业技巧之上,发展出自己的厨房哲学,不拘泥于传统,善用身边的食材,做菜是没有定式的。
像她在烟花女意大利面食谱中说的那样,今天你没有黑橄榄,可以用豆豉;没有酸豆,就用四川的泡豇豆,没有鳀鱼,可以用罐头的小丁香鱼,做出中式风味的烟花女意大利面,一样很好吃。
“人的饮食习惯是不断变化的,味觉也是可以开拓的。每多尝试一种新食物,口味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人类学家的厨房
10年过去了,如今再看当时的视频,可谓是非常简陋了。
摄影师是几个上海当地的大学生,报酬是拍完之后大吃一顿刚刚示范的菜品。
机位只有两三个,一个正对厨房,每期开头祖宜会详细介绍今天要做的菜式、怎么处理食材,有时还会抱着当下无人照顾的小儿子一起下厨,边做菜边跟观众抱歉说,我现在不停地走走跳跳是因为我一停下来他就会哭。
另一台相机对着灶台,背景里是轰隆隆的油烟声,偶尔她会抱怨公寓的电炉子火力太小了,有时还会忘记按下相机开机键。
就是这样不那么高清、丝毫不唯美的视频,整个系列十几二十多道菜,十年过去却依旧经典不过时。
就像一本词典一般,点开一期视频,就会有介绍、处理方法、烹饪注意点,末了还会告诉你如果没有某某食材,可以如何利用身边的东西改造。
在番茄白酒炖鸡的视频里,她介绍了一种特别的食材“鳀鱼条”。
小小一片去骨去皮、用大量的盐腌制后浸润在橄榄油罐头中,入菜时取一两条,切得碎碎的,炖完之后鱼肉全都融化在汤汁里不见踪影,却会留下浓郁的咸鲜风味。
鸡皮下锅煎上色后取出,锅子不要洗,直接加油把洋葱炒香,再加酒炖时,边煮边把锅底的焦香部分刮起来,化在汤中会特别香。
在油醋酱和和风沙拉酱的视频中,她说如果自己在家调沙拉酱,只需要备齐3种元素——咸、酸、油脂。
咸味可以用盐、酱油、味噌等等,酸可以用红酒醋、柠檬汁或白醋。油的部分橄榄油、沙拉油甚至香油都可以。每一种不同的选择都可以构筑出不同风味的酱汁。
另外,在基础款的酱汁之上,还可以增加一些新鲜的香料,比如蒜泥、辣椒或是新鲜的香草。
蔬菜洗好拌酱汁前一定要擦干水分,也可以用手动的蔬菜脱水机,不停拉扯利用离心力甩掉表面的水分,否则表面湿答答的蔬菜是很难让酱汁沾附上去的。
而上桌前拌酱汁的这一步,最好的工具就是洗干净的手,只有用手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哪里还没拌均匀。
在煎牛排的视频中,她说牛排最好选厚度2cm左右的,一片大约200克,太薄的牛排下锅,外壳焦脆时里面已经过熟了。
铸铁锅开火预热时,在牛排上撒粗盐和黑胡椒,如何判断盐量呢,在你觉得盐量差不多够了的时候,再洒一点,这种程度是刚刚好的。
判断熟度的办法也很新奇,大拇指和其他手指掐在一起时,虎口下面的肌肉硬度,就是锅中牛排对应的软硬度。
比如大拇指和食指掐在一起,此时虎口的硬度是rare,也就是三分熟;大拇指和中指,是mediumrare五分熟;大拇指和无名指,是mediumwell七分熟,和小拇指则是welldone全熟。
每一分钟翻面一次,直到用手去按压牛肉,软硬度达到你想要的程度即可。
在煎鱼排配青柠酱汁的视频中,她教大家用金属的刀子插入鱼肉中,再拿出来小心地把刀尖贴在人中上。
如果感到温温的,说明正好熟了,太烫则是煎过头了,太凉就是还没熟。
另外,黄瓜可以用削皮刀削成缎带的形状,拿来摆盘简单日常却有巧妙的风味。
把酱油和米醋、青柠以1:1:1的比例搭配好,就会有类似日式柑橘酱油的风味,很适合搭配海鲜。
做蘑菇浓汤时,除了普通的新鲜蘑菇外,可以加一点泡开的野生干菌,比如羊肚菌,增加香味,成本又不会太高。
另外,留几颗蘑菇最后单独炒一下,放在浓汤上点缀,可以增加层次感。
用芦笋做菜,两手捏住再在后半段轻轻一掰,自动断掉的前半段就是足够鲜嫩爽脆可以直接吃的。(这边花吃姐姐还有个节约的办法,后半段可以削去外面的老皮再用来入菜,不浪费)
墨鱼等的头足类海鲜,要不然就是爆炒两分钟,吃起来脆;要不然就是慢火炖个2小时,吃起来软烂。中间的程度会像橡胶一样咬不断。
鸭肉比牛羊肉便宜,又不像鸡肉一样日常,所以如果想要在家宴客,准备鸭肉料理很容易让客人觉得在吃豪华大餐,成本又不会太高。
鸭胸上的皮非常厚,用刀子划出均匀的菱形格,可以加快油脂的释放,而且受热后不会缩成一团。
中小火慢慢煎,让油脂尽量全部都释放出来,多余的鸭油可以留着煎土豆,非常香。
我记得祖宜曾在一个采访里说,她饮食的乡愁是很复杂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诚然在脆弱疲惫之时还是会想要吃一碗牛肉面。但她相信“味觉是可以开拓的,只要你尝试了一个新东西,有正面的情感跟这个味道链接的时候,就创造了一个美好的记忆;而你每多试一样东西,饮食基础就多一点。”
面对初次见面的食物,和那些看似不正统的烹饪手法,如果多一些尝试和开放的心态、少一些固执的成见和预判,或许就能获得更美妙的体验。
你可以不喜欢,但至少,先试试吧。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感想,记得留言来分享呀!
参考资料:
1.《界面》:庄祖宜:大家都应该回到吃多一点菜、吃少一点肉的生活
2.图片来自优酷@tzuichuang,微博@庄祖宜
上期分享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