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最难的2020,职场抑郁正在敲响警钟 |【经纬低调出品】

发布时间:2020-07-01 13:23:53来源:经纬创投

2020,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正在经历最具考验的时间。北京新冠疫情的再发,让一些原本已恢复起色的行业再度陷入困境,压力就像病毒一样无声无息地散发开来。

从2019年开始,“我太难了”就被人们频繁说起,甚至当选了去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这句话代表了各行各业职场人的共同心声——无论是工作时面对甲方提不完的修改意见、老板定下的巨额KPI、加不完班的996,还是下班后面对家庭琐事的繁杂,哪个职场人的脑海中还没有出现过一份辞职信呢?

除了爆炸的压力之外,来自上司各种不合理的要求、莫名其妙的谴责,来自同事的竞争压力等等,都在加剧着职场的负面情绪,这也敲响了亟需重视职场心理健康的警钟。

对于公司来说,员工突然的请假、离职,也让工作任务进展受到严重影响——职场抑郁,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危害着员工健康状况,也威胁着公司长久发展。

在“社畜”(しゃちく)一词的起源地日本,职场就以等级森严闻名。日本NHK曾拍过一部名为《侵袭职场的新型忧郁症》的纪录片,介绍了日本职场中不断增加的新型抑郁症,并邀请了医生、社会学者、教育学家、大学生等多方来共同分析这一现象。

类似的问题同样也困扰着中国的职场人们。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分析了对于职场抑郁要警惕什么、为什么每年职场抑郁患者在不断增加、如何才能更好地改善这一情况以及领导如何与年轻下属更好地相处等话题。以下:

1

职场抑郁,我们要警惕的是什么?

新型抑郁症,也被称为现代抑郁症,多发于二三十岁的职场人群。纪录片中,企业年轻的员工没有任何原因,只是拿着一张医院诊断书,要求停工休息。原本其该完成的的工作落到了其他人头上,加剧了其他员工的工作负担。

这样的新型职场抑郁,不仅存在于白领中,也几乎分布在所有工种里。患上职场抑郁的人表现出食欲不振、焦躁烦闷、心情低落等症状,完全没有工作的干劲。一些常规的抑郁治疗药物也对其效果没有显著效果,即使复工了抑郁还可能随时复发,令企业一筹莫展。

NHK因此对2200家上市公司展开问卷调查,有65%公司反映自己公司存在患有新型抑郁症员工。公司不仅需要填补休息员工的工作,这也让工作环境充斥着一种疲惫感。严重可导致公司失去竞争力,停滞不前。

在中国,职场人同样饱受抑郁症的困扰。据世卫组织2017年时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即平均100个人里就有3名患者。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中提到,我国目前泛抑郁人数超过9500万。其中,来自职场的压力是触发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员工:不被理解是常态

纪录片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了一位27岁IT公司职员的职场经历。

由于疏忽,他将250日元的标价写成了2000日元,并因此遭到了领导的指责:“你在做什么?为什么到现在连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好呢?”

回到家中,他越想越憋屈——明明一直这么努力,上司却把自己当傻瓜。他的气愤、委屈开始转化为焦虑,睡不着也平静不下来,不明白为什么上司要这样欺负自己。在咨询了心理医生之后,他得到了抑郁症的诊断结果,开始在家里休病假。

他用“奥利翁”为笔名,在网上写博客抨击上司对他的霸凌。一开始,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与支持。但随着时间变长,他渐渐被网友质疑是否是真的得了抑郁症,还是只是为了偷懒。

另一方面,他的上司也看到了博客内容,他也陷入自我怀疑,去请教了心理医生。在他看来,他年轻的时候,上司可比现在严厉多了,怎么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抛开他自身的问题,这其实反映了许多抑郁症患者的共同窘境——确实是被医学诊断为抑郁症,但是得不到同事、领导的相信。由于很多患人并没有其他方面的明显病症,这类职场抑郁患者往往被误解为偷懒、工作态度不行。

判断标准不够明确,是导致抑郁患者陷入无法逃脱境地的一大原因。对于不幸患了职场抑郁的员工来说,不被理解是常态。抑郁症并非是单纯的心情不好,也不是自我选择了一种抑郁状态,更不能仅仅归罪于其抗压能力弱。

从医学来说,抑郁症主要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内分泌、内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等异常有关,虽然有机会治愈,但复发可能性也极大。不同的人面对抑郁症诊断的反应不同,有释然淡定的,有能够积极应对的,也有难以接受的。抑郁严重时会引发患者的绝望感、自我厌恶情绪,甚至是放弃生命。

“平时看着啥事也没有,说抑郁就抑郁了,不就是想偷懒嘛”

“大家谁工作压力不大,怎么就ta得抑郁症了?”

“是不是就只是找了个请假的借口?”

......

陷入职场抑郁的员工,比起工作上的压力,更大的威胁来自于周围人的不理解。将抑郁与偷懒对应起来,这样的猜测实际上掐断了抑郁症患者的求生通道。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对社会经济发展、企业成长而言,抑郁症也是潜在的拦路虎。一旦员工得了抑郁症,其工作效率将大大受到影响,严重时可能会缺席工作。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工作负担分配到了其他员工身上,营造了更为紧张的工作氛围。

正如片中一位公司社长所忧虑的,虽然抑郁症患者需要受到照顾,但是还有更多没有患病的员工,不应该将这些负担强加给没有患病的人。这对公司经营也是负担,削弱了社会的整体能力。

每年抑郁症导致的直接及间接损失都是一笔巨大数额。据21财经报道,中国每年因抑郁症造成的缺勤损失、医疗开支以及其他费用高达数百亿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位列世界疾病负担首位。

由于发病率、复病率居高不下,因抑郁导致的自杀事件也常常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抑郁症患者往往不能应对正常的职场事务,直接阻碍了其实现社会功能。抑郁症不仅是企业的卫生健康难题,更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拦路虎,亟需被正视、被合理应对。

曾有一项世卫组织主导的研究表明,在抑郁症治疗方面每投入1美元,可以在恢复健康和工作能力方面得到4美元的回报。积极治疗抑郁症,是一本多利的事。

▌需要格外警惕的:微笑抑郁症

值得一提的是,“微笑抑郁症”也是职场人士需特别警惕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较为隐蔽的抑郁症,其多发生在白领或服务行业人员身上。出于工作、理解、责任等要求,这类职业的人员在工作时间多需面带微笑。这样的微笑并非发自内心,时间长了会成为一种情绪负担,引发抑郁。

或担心无法融入集体,或担心受到歧视,当用微笑来掩盖内心的抑郁情绪,微笑不再是一种自然情绪表达,而成了一种防御机制。科学家称其为一种“表达抑制”(expressivesuppression)的情绪管理策略。

虽然外露的负面情绪减少了,但患者内心的消极情绪却无法消减,甚至会加倍增长。所以与其他能够被感受到的抑郁症相比,“微笑抑郁症”的风险在于患者极难被周围人感知到,甚至患者自身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糟糕情绪元凶是抑郁症,无法及时地寻求诊疗和帮助,耽误了恢复的时机。

2

身体被掏空?什么导致了职场抑郁?

“感觉身体被掏空,累得像只狗”

“月抛带了两年半、十八天都没有卸妆”

“作息紊乱我却越来越胖”

……

彩虹合唱团的那首《感觉身体被掏空》还记忆犹新。高压之下,现代职场人的抑郁情绪,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病。无论是员工还是老板,想尽量减少职场抑郁的发生,得对症下药。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RobertKarasek曾提出过一个模型,来解释职场人为何会感觉心力交瘁的原因。在Karasek看来,我们可以用两个维度来看职场的压力之源:工作中的要求、在工作中的决策权。

图片来自KnowYourself

从图中可见,工作要求越高而决策权限越低的工作,往往是职场压力的重灾区。工作需求与决策权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职场压力的大小。

为什么90后员工在频繁跳槽?为什么近年因职场抑郁跳楼的人越来越多?从导致职场抑郁的因素来看,大多可以归结为人与工作的不适配。

▌工作负荷与决策权不匹配

职场PUA是最近被频繁提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通过精神打压等,摧毁受害者的意志和自我判断能力,以实现精神控制目的,完全掌控受害者。

在员工犯小错误时就责备ta:“你怎么什么也做不好!”;在员工对职业未来迷茫时就敷衍说:“你还年轻,不要多想”;不断对员工灌输“能跟着我工作是你的福气”;“明白了吗?不明白就回去自己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明白,我要你干嘛?”……

诸如此类的常见职场PUA话术,可怕在都只是基于上司的情绪,并没有给与员工具体而理性的建议。这些上司只是在宣泄情绪与不满,并非是想与员工一起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反复折磨下,员工沦为这些糟糕上司的“工具”,如果无法及时调整心态,难逃抑郁。

当上司习惯性将过多的工作负担压在员工身上,却又不给其足够的决策权时,就会积累员工的负面情绪。明明想要做出一番业绩,却被各种规章制度、被向上苦苦求决策的漫长过程劝退。

工作负荷与决策权不匹配的常见结果就是:“下属的功劳被上司占为己有,上司的过错却是下属的责任。”事实上,上司与下属应是利益共同体。推卸责任与独揽功劳,侵害的是双方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图片来自日剧《半泽直树》

与其不断否定来实现打压,颠倒是非,营造狂热崇拜,真正对你好的上司会及时与你沟通找出问题所在,并根据你的自身情况与意愿判断你是否可以对其补救。

▌奖励与付出不匹配、分配不公

明明这个项目中付出的最多,奖金分配时却只收到了同等甚至是低于其他人的份额。每天加班到办公室最后一个走,这么辛苦,究竟得到了什么?

于是,就陷入自我怀疑与委屈。努力工作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薪酬、晋升,曾经以为的信念开始崩塌。职场并不如理想般公平,自己也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能力。

工作奖励与付出不匹配,是职场抑郁的另一导火索。

职场的公正涉及方方面面:工资是否合理分配?晋升渠道是否公正透明?那些不正当的做法是否会被处罚......

除了客观上的不公正,一些主观的臆想也在损害职场气氛。争端发生时,主管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就觉得ta可能是在偏袒别人。别人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更高的话语权,也会让人觉得是不是“仗势欺人”。

缺乏公平公正加剧着职场焦虑和抑郁。不被公正对待,会极大降低人继续卖力工作的欲望,转而变得敷衍、轻慢。工作效率降低,在考核时获得更糟糕的评分,而陷入恶性循环。

▌人际关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涉及利益的时候,就会有斗争。职场的人际关系,极大影响了一个人的日常心情。如果长期处在一种消极的职场人际关系中,极易出现无休止的心累。

有些工作中,人与人是隔绝的,缺乏一些面对面的沟通,因此与同事的社交可能也是冷冰冰的。有效沟通的缺位,积累了职场人际关系中的冲突隐患。有矛盾出现时,就愿意归结为他人“针对自己”,这其实只是在产生抵触、敌对情绪,切断了协作共赢的路。

今年的疫情,带来了线上办公的极大变革。微信群、企业微信、钉钉等,人们在各种线上办公软件的切换中疲惫不堪。文字为主的沟通方式,也导致了很多情绪被误解的情况。

▌熬夜失眠等导致的健康受损

熬最晚的夜,用最贵的保养品。当996成为都市职场标配,好好睡觉成了职场人的奢求。加班熬夜,好不容易睡下却又失眠,哪个职场人没被失眠问题所困扰过呢?

据CBNData《2018中国互联网用户睡眠白皮书》显示,有70%的网民失眠源自工作压力,位列失眠原因之首。据科学分析,与早睡一族比,熬夜会带来更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关联紧密。

除了睡眠问题,脱发、肥胖也是困扰职场人的重要亚健康问题。工作中应对各种状况,回到家还要面对日益后退的发际线、累积起来的赘肉。健康受损使人更易患上职场抑郁,不容小觑。

移动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研究表明,使用移动电子设备的时长与“焦虑或抑郁”的几率成正相关。有近四成的职业女性认为移动电子设备的使用让她们更加疲惫,并且对移动电子设备所承载的过量信息感到压迫。

3

为什么职场抑郁有不断上升之势?

为什么职场抑郁近年来有不断上升之势?《侵袭职场的新型忧郁症》中,片方邀请了医生、社会学者、教育学家、企业主、大学生等多方来共同分析这一现象,从社会背景因素能分析出一些原因。对于中国而言,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

▌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学家认为职场抑郁陡增的原因,与公司构造变化有关。

新经济构造中,人们必须要学会察言观色,要依靠自己的交流技巧。适应环境的方式更加复杂,导致无法适应的人增加了。第三产业比重的扩大,需要交流的产业增加了,对于很多不太懂得说话的人来说,工作难度直线上升。

随着Z世代慢慢步入职场,这些生活在互联网世界的年轻人,大多有着更多的独立个性,不再能被简单的管理所束缚。另外,小众的亚文化流行,让懒人经济、宅经济逐渐兴起。能线上解决的,就不面对面沟通,部分年轻人的与人交流沟通能力正在丧失。因此在第三产业逐渐占主导的经济社会,因无法适应工作而抑郁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观念

教育学家则认为,这与教育方式的改变也有关。日本90年代兴起的新学力观(比起工作更重视兴趣和意愿),提倡孩子在兴趣、意愿、态度的评分要优于成绩分数,导致小孩子们拼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尤为在意周围人的眼光。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也存在着类似的影响。

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生活还是其他地方都不断与他人比较,无法提高自我肯定感。不仅会过于介意他人看法,也缺乏按照既定意愿完成一件事的经验。因此对自己没有信心,一点小事就能让其崩溃。

这种低下的自我肯定感,引发了职场抑郁的陡增。

▌亲子关系

在亲子关系方面,日本有一个被称为“好孩子症候群”概念——指的是由于父母不愿意让孩子经历失败过分保护,孩子做事时候就不容易投入自己的感情,缺乏基本的学习与处事能力。

这种不需要多操心的“好孩子”,在精神表现方面实际隐藏了很多问题。

片中提到了一位24岁的女孩铃木,因她在新人培训中被上司批判说不懂得见面礼仪,逐渐引发了抑郁。她离职后也尝试过兼职,但是抑郁症反反复复导致无法工作。她说:“上司傲慢的眼光,像魔鬼。”

在接受心理疏导过程中,咨询员发现她特别在意母亲的看法,习惯了母亲对她的保护。于是在被上司指责时,马上把责任推给对方没有保护自己。这些在父母庇佑下长大的小孩走向社会时,无法调和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所以很多人陷入抑郁症中。

4

如何改善职场抑郁情况?

面对职场抑郁这一隐形杀手,要如何改善职场人的心理健康?

▌公司:为员工安排合适的工作

企业和个人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过快的商业化竞争节奏中,现在多数公司无法像过去那样,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员工教育。入职可能也是做一个简单的员工培训,就让员工进入岗位开始工作。

年轻的员工缺乏与人交流的技巧和接受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公司及公司培养员工的体制,并不能完全与员工特点相适应,就造成彼此都痛苦的局面。

纪录片中有些企业通过工作来帮助抑郁症职员恢复。这些公司认为只要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算是抑郁症员工也是有战斗力的,所以很积极地雇佣抑郁症患者。

他们会定期检讨员工的工作安排,根据员工的特质,安排相应的工作。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自信,这对于抑郁症康复都是有助益的。

比如有位原先在电视机厂负责半导体开发的员工,由于在一个项目中压力过大而引发了抑郁症。他跳槽到这家公司后,可以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活用自己的知识,开发出能管理销售人员劳务关系的程序。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在编写程序时候感到很快乐,现在在开心地工作。”

为每个人安排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十分耗费精力,但这样的成本付出,能让工作团队保持活力,为企业换来更高的工作效率。

公司的政策不能仅停留在公司,还需深入员工生活。马上,各公司又要迎接一批新的应届生入职了。当在抱怨下属不好管理、工作效率不行时,不如思考一下,员工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管理者:提升领导力

作为管理者,优秀的领导力能大幅减少职场抑郁的情况发生。

尊重是一切的前提。只有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使其实现个体意义,才能建立起一个目标一致、富有干劲的团队。

避免采用职场PUA话术,勿踩与员工沟通过程中的雷区。“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反正给我办完!”“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办不好这件事那你就别干了”......这样的领导话术,只会让员工与你愈来愈疏远,最终形成员工压力爆炸、领导干着急的局面。

如何让员工从“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是一个优秀领导所需要修炼的功课。员工不是压力发泄对象,被折磨到颓废、抑郁,最终影响的是一个公司的长远发展。下属与领导,是共同参与、共同完成项目的战友。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参与感,才能让其发挥出最大的个人价值。

英国的Merryck&Co.公司与巴雷特价值中心曾做过一项调研,得出——无论领导者的背景如何,在对自身领导力评价上都不太成功。领导对自身认知与下属对领导的评价之间,差距巨大。

不能准确理解下属期望,以及平衡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就会导致领导者努力错方向,阻碍了项目的推进和公司的战略落地。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其实与金钱关系不大。在年轻职员的眼中,能够明白幸福价值、真诚、有同理心、有前瞻性的领导,更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能够实现自身意义,因压迫患上抑郁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员工:转化自身思考方式

职场是有规则的,在指望领导、公司做出改变的同时,职员也应适当转化自身的思考方式。

比如,舍弃个人单方面的无理要求,提高效率。尤其对于职场新人而言,走出以前校园、家庭提供的“舒适圈”,去尝试与人沟通、去碰壁,才能锻炼自己。这是公司与社会需要共同引导的。

与这些无法超越的东西碰壁,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理论能力,才能成长。当其他人都不认可,但自己对自己满意时,才会开始自我反思,与自己对话。

但如果遇到职场PUA该怎么办?无论什么时候,请坚定自己的信念。职场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不要被上司没有具体缘由的一味否定,只带着情绪没有建议的“辱骂”所击倒。

领导、老板,无论权力有多大,都不可以否定你的人格与人生。只是为打击你而随意嘲讽、羞辱,这样的领导不值得追随。拓展自己的交际圈,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寻求专业资讯。了解得多了,你就可以更好地判断,导致你抑郁、困住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不要神化领导,也不要神化自己。所有人都是普通人,谦逊下来,能相互配合地把工作推进,就完成了各自的任务。

▌同事:帮助他人

对于处于抑郁边缘或者已经患上抑郁症的人来说,如果在苦恼的时候可以有人商量,这是一种软垫,一种缓冲。

人其实是治疗抑郁症很好的一味“药”,这味药很难得,却又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对于处在灰暗状态的人们来说,哪怕是一句无比简单的话,去表达你对他的理解,都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光亮和希望。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反复告诉你“太累了”、连续失眠、没有胃口、总贬低否定自己、情绪低落,并持续了一段时间,你或许就要注意一下,ta遇到了什么问题,会不会有抑郁倾向。当然,不是反复逼问ta怎么了,而应传递出“无论发生什么,你都愿意听ta说”的态度。

如果ta愿意跟你聊一些事情,一定不要反驳ta的负面观点,不要给ta施加压力。用态度表现出你有在认真倾听ta,努力在理解ta的感受。如果情况过于严重,请及时引导其去接受一些心理疏导。

谁也无法预测抑郁下一秒会发生在谁身上,也许世界上做不到完全的感同身受,但倘若多一些包容理解,多一些帮助和温暖,事情便不会往槽糕一端发展。领导和下属之间,不该是对立,而是共同战斗。

References:

1).《侵袭职场的新型忧郁症》,NHK纪录片

2).《有一种职场病,离死亡不远,离生活很近》作者/李戈,BYLinkedIn(ID:LinkedIn-China)

3).《90后绝对不是用来管的!》BY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

4).《为什么领导者容易陷入自满?》作者/JoanShafer等,BY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

5).《你是如何被职场PUA慢慢毁掉的?》BY张良计(ID:zhang_liangj)

6).《上班使我发胖变丑,怎么办?|KY调研:如何应对工作里的“小情绪”》,BY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7).《中国超5400万人患抑郁症!职场人群成主力,假如你遇上了,该怎么办?》BY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8).《看不见的伤痕更深更疼?|什么是“微笑抑郁症”(SmilingDepression)》,BY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题图来自《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也许你还想看: